![]() |
馮美云教授是體育科學領域公認的權威專家 (黃曉敏 攝) |
奧運科技專家組專家馮美云教授多年來致力于體育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越。此次馮教授做客人民網,就跑步和健康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她首先強調要更新健康概念:“科學在發展,生活在進步,健康知識也需要‘更新換代’”。健康的狀態不僅在于沒有疾病,還在于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力等。健康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和動力。”
人人都渴望健康,于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健康的決定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在馮美云教授看來:“健康的五大決定因素中,自己的生活方式占60%,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氣候因素占7%。在健康問題上,緊緊抓住自己可控的60%,就等于抓住健康、事業、愛情、財富。那么我們怎么去掌握這個生活方式呢?實際上還是那16個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樣才能實現健康促進效果最大化。”
針對現今許多都市上班族久坐不動的普遍現象,馮教授毫不客氣地指出:“每周參加中等強度運動不足150分鐘,每周用于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少于1000千卡,或者每天步行數低于5000步,這種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想要通過運動有效促進健康,不光需要適量運動,而且一定要持之以恒。”
馮教授非常認同中醫方面對勤跑勤走有益健康的解釋:“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都與腳有關,日行萬步,延年益壽。腳踝以下有51個穴位,其中腳底有15個穴位,腳掌被稱為人體的第2個心臟。日行萬步,就等于不斷地在按摩第2心臟。”
針對很多人有心跑步,但不知如何把握運動量的情況,馮教授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如果你是剛剛開始這項運動,可考慮跑5分鐘后走2分鐘。每周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最后達到20分鐘以上。如果你已經習慣跑步,每次可以跑25到35分鐘。如果你已經完全是個行家,則可以延長至40-60分鐘。跑步過程中,不要捏緊拳頭,要放松,注意安全,注意環境和空氣質量。”
如果你不想跑步,馮教授表示可以考慮健身走這一方式,它同樣可以促進健康:“健身走要注意姿勢和動作要領,全身放松,抬頭挺胸收腹,目視前方,兩臂自然擺動,步伐穩健,身體重心落在腳掌前部,呼吸自然。時間一般以傍晚較佳,地點宜在江邊、海岸、公園或者林蔭道等環境幽靜、空氣新鮮處。”
最后,馮教授一再強調要遵循“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自己的身體條件、體質情況出發,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訓練基礎、運動愛好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制定相應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以沒有強烈的勞累感為宜。運動要“適度”,絕不能盲目地追求健身的“全面效果”而強求自己練得多、練得累。此外,堅持也很重要,不宜“一日曝,十日寒”。對于有慢性病的人,除積極治病外,可向大夫或健身指導員咨詢,制定具體的健身計劃。總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