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王宇鵬)今天是國際慢粒日。“慢粒可防可控,已經可以像管理慢病一樣去管理它。”華西醫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朱煥玲說,“但不能掉以輕心的是,患者自我管理是關鍵,即便病狀好轉也不能擅自停藥,忽視檢查。”
朱煥玲介紹,慢粒全稱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種由于基因突變,導致骨髓異常增生,產生大量未成熟的白細胞所造成的惡性腫瘤。該疾病一開始沒有明顯癥狀,最突出的表現是白細胞顯著增多,多數患者可見脾臟明顯腫大;此外還有一些與其他疾病相似的高代謝癥狀,表現為體重減輕,身體消瘦,汗多乏力等。慢粒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國內患者以40歲左右的中年人比較常見。
慢粒的發病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明了,輻射、污染等都可能是其促成因素。目前已經可以像管理慢病一樣管理慢粒。“自從有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以來,慢粒的療效有了跨越性的改變,可視為可控可治的疾病。”朱煥玲說,“通過TKI藥物的靶向治療,8年-10年生存率已經提升至85%,只有特殊情況的患者才需要做干細胞移植,但已經不作為首選。”
朱煥玲強調,即使生存率大大提高,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還有15%的患者在8-10年生存率之外。”朱煥玲說,有的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后,認為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便擅自減少或停止服藥。慢粒已經成為一種慢性病,患者的長期自我管理尤為重要,建議堅持服藥、經常檢查,聽從醫囑。為幫助患者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醫院為慢粒患者建立了QQ群,用于醫患間的問題解答,患友間的交流鼓勵等。
雖然慢粒已經成為一種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但由于公眾對其缺乏了解,部分患者在工作中受阻。“我接診的一位患者,在治療慢粒期間曾向工作單位請了一段時間病假,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想回去工作,卻遭到單位拒絕。”朱煥玲說,實際上,如果患者恢復得很好,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結婚生育。并且,只要患者實現功能性治愈,如果不通過很敏感的檢測方法,基本不會發現他們患有疾病。
“希望公眾能夠更多了解慢粒這種疾病,消除對該病患者的歧視。也希望患者不要對這種病過度恐懼,對自身治療和回歸正常生活充滿信心。”朱煥玲說。
今日秋分!秋季三個部位不能凍 注意飲食解秋燥 9月22日迎來“秋分”節氣,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當秋分到來時,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空氣也逐漸干燥,大家要隨著季節的變化,適當調整養生方法。 【詳細】
癌癥真相:免疫力≠抗癌力!免疫失調才是元兇 社會上關于癌癥最大誤區可能認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就可防范癌癥,故推銷保健品、食品給癌癥患者時,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的邊,就大行其道。因為人們總覺得: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嗎?其實,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