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性白血病:更愛向中老年人下手

目前,中國約有400萬白血病患者,而且每年以3萬-4萬的速度遞增。實際上,百姓所說的白血病不是一種單一疾病,白血病包括好幾種類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多數白血病的確切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放射性照射等。
日前,在南方醫院血液科慢性髓性白血病專病門診掛牌儀式上,南方醫院血液科主任劉啟發指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血病主要侵襲兒童和年輕人,跟中老年人沒什么關系。事實上,慢性髓性白血病(俗稱“慢粒”)更多地向中老年人下手。在成人中,慢性髓性白血病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發病年齡大多在45-55歲之間,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由于“慢粒”的誘因不明,使得疾病預防無從下手。同時,“慢粒”起病緩慢,早期可以沒有不適癥狀,患者最早出現的自覺癥狀也不典型,如乏力、多汗、腹脹等,容易貽誤治療時機。很多患者是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抽血發現白細胞異常增高或B超發現脾腫大,進一步檢查后才確診得了此病。
劉啟發主任介紹說,造血干細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但干細胞移植受到尋找合適供者困難、患者年齡等多種因素的限制。隨著醫學的發展,靶向治療已取代造血干細胞移植而成為“慢粒”治療的一線方案。根據美國血液年會公布的數據,初診患者經過規范治療,8年的總生存率達93%。劉啟發表示:“只要規范治療、定期監測,可以使這種惡性腫瘤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變成了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體檢時查查血常規
有助及早發現慢粒
由于慢性髓性白血病起病緩慢,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僅為疲倦乏力、多汗,而這又是中老年人常有的現象,因此容易被忽略而貽誤治療。那么,如何能及早發現該病?
劉啟發主任指出,血常規檢查往往是發現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第一步。不少患者就是在體檢或就醫進行血常規檢查時偶然發現此病的,另一些則因淋巴結或肝脾腫大而被發現。當然,僅憑血常規檢查并不能確診患有此病,若血常規檢查顯示貧血以及白細胞、血小板異常,則應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血液科主任 劉啟發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