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杰修主任給出相應建議(黃曉敏 攝) |
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運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一直是運動愛好者們頗為關心的話題。國家男籃科研團隊負責人、運動生物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趙杰修做客人民網,從專業角度向廣大運動愛好者們提出相關建議。
趙杰修主任提到:“眾所周知,運動是一種提升身體健康的方式。但是在運動過程中,我們還常常面臨高溫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及‘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種種影響。巴西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提出了一個主題——通過種植綠色植物來緩和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但是,全球氣候變暖仍是難以逆轉的現象。”
針對高溫高濕環境下如何進行跑步訓練和比賽,趙杰修主任給出了以下三種對策:
提高對高溫高濕環境的適應能力
2014年世界杯期間,美國阿迪達斯公司專門推出過一款預冷背心和護袖(阿迪達斯adi-Power Pre-cooling)。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放在冰箱中,使其溫度降至零度,再冷凍15到20分鐘。由于經過精心設計,球員的皮膚不會直接接觸到冰,但能給球員在比賽期間帶來涼爽適宜的感受。
科學補充營養和液體
補液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運動前補液:只要方法正確,運動前補液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短時間內大量補充,否則會引起惡心,促進排尿,導致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發揮不利。例如籃球運動員的補液方法是:運動前2小時補液400-600毫升,少量多次,每次100-200毫升,分2-4次補充。
運動中補液:運動中的補液量一般為失汗量的75-80%左右。每小時的補液總量一般不超過800毫升,少量多次進行,建議每隔15-20分鐘補液150-300毫升。但是也必須根據習慣、體重等具體因素而定,不能一味地定為300毫升或150毫升。在高溫環境下訓練運動,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好補液方式非常關鍵。
運動后補液: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飲料中最好含糖,以促進血容量的恢復,也可飲用白開水,以起到解渴、降低血漿滲透壓、增加排尿量及延緩機體復水時間等作用。運動員在運動、訓練或比賽后應該盡可能多喝運動飲料,飲用量應至少為體內流失水分的1.5倍。例如一名籃球運動員訓練后體重減少了0.5千克,他就應該喝0.75千克的飲料。
總之,把握住一個原則:適應性訓練是關鍵;營養補充是重點;合理監控是保障。
合理使用物理降溫手段
目前,降低高溫環境下人體溫度的手段主要有降溫服(降溫背心)、降溫帽、降溫飲料和冷水淋灑四個方面。其中降溫帽中續冷材料的保冷時間要長一些;冷水淋撒的部位主要在頭部、頸部和大腿內側,其中以頭部與頸部效果最佳,原因是這兩個部位面對冷卻刺激時皮膚不會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