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訓現場。(忻克寧 攝)
美國《哈佛大學報》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每天跑步者的受傷比例為30%-80%。這幾年我國跑步、登山等健身愛好者隊伍逐年增多,隨之出現的受傷情況也不容樂觀。前不久,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的志愿者組織“惠利護跑家”,聯合鄞州長跑協會等多個跑團,舉行了一場“夏季運動應急訓練營”,吸引了寧波各大跑團100多名參與者。“惠利護跑家”團隊創始人、李惠利醫院副院長李宏是一位登山運動愛好者,曾經成功登頂珠峰,還兼任寧波市戶外運動協會副主席一職。他從自身參與高海拔登山運動及對馬拉松運動的接觸談起,希望時下流行的馬拉松等健身運動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筆者近期又走訪了幾家醫療機構,傾聽有關專家對科學健身的建議。
運動風險如何規避
寧波市第九醫院的方鎮洙博士表示,跑步運動益處多多,但如果姿勢不當,運動量掌握不好,就會產生一次性、反復性損傷,影響腿部的骨骼、肌肉、肌腱和關節軟骨健康。“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還有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方鎮洙介紹,跑步損傷的易發部位,主要是膝關節(48%)、下肢(20%)、足部(17%)、髖關節(6%)、大腿部(4%)。疲勞損傷是急性損傷的兩倍。
李惠利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李瑾,建議廣大跑友首先要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平足者宜選擇支撐型跑鞋,有高弓足的人需要穿緩震型的跑鞋。其次,要做好跑前熱身運動。可以慢跑5分鐘,跑至身體微微出汗。此外,股四頭肌、臀中肌、屈髖肌群、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的拉伸,以及高抬腿運動等,都是跑前不可缺少的熱身環節。
方鎮洙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向國外學習,通過建設綠道、慢行道等公共設施,建立適合人們跑步、騎車等健身活動的網絡化慢行體系。而對于跑步愛好者,方鎮洙建議大家采取有效的生物力學策略,盡量減少、避免骨骼肌腱的負荷及牽拉傷:(1)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2)選擇良好的跑步環境,以塑膠跑道為佳;(3)更換適合運動的鞋;(4)足踝活動頻率糾正。
李瑾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跑步姿勢。正確的跑步姿勢應該是:挺直腰板,保持上身一條線;肩膀、手臂要放松;臀部要緊張,抬腿要適度;腳的落地姿勢要正確。
腳的落地姿勢分幾種。跑步時,后跟先落地的優點是:利用大腿屈肌力量、保護足踝、節能;缺點是:加重對膝、髖、脊柱的沖擊。
跑步時,前足先落地的優點是:沖擊力比較柔軟、保護膝、髖;缺點是:需要較強的足踝力量,易傷足踝、小腿變粗。
康復治療如何進行
“如果出現急性傷痛,應在第一時間對受傷部位進行冰敷。”李瑾說,冰敷具有減少出血、抑制組織液滲出、消腫和緩解減輕疼痛的效果。受傷后48小時內采取冰敷,48小時之后就應采取熱敷和冰敷交替進行的辦法。冰敷有講究。不能直接把冰袋敷在皮膚上,要墊一塊布或毛巾。如果沒有冰袋,把生黃豆用布袋包好放在冰箱里,需要時拿來代替冰袋,具有同樣效果。
肌肉拉傷以后,一般要休息3周左右時間。傷后休息,不等于靜止不動,而要采取積極的康復鍛煉。膝蓋出現疼痛,如果是急性的,疼痛一過去,就可以開始鍛煉。“如果關節周圍的肌肉出現萎縮,恢復時間就會長得多。”李瑾表示,康復鍛煉可以采取靜蹲、膝蓋穩定訓練、臀部訓練、核心力量訓練等多種方法。
靠墻靜蹲的辦法是:背靠墻,雙腳與肩同寬,背貼著墻慢慢往下滑,使身體和大腿、小腿呈一定角度,保持這個姿勢靜止不動。靜蹲分30度、60度、90度等不同角度來做,效果會更好。高半蹲主要加強膝蓋上方的肌肉,低半蹲則是為了加強大腿中部肌肉。練習時一組做5次,每次做一兩分鐘,中間休息1分鐘。
至于膝蓋穩定訓練———淺蹲,臀部訓練———側臥外展,核心力量的訓練———“側橋”,具體方法可以在網上搜索。
夏季健身有啥訣竅
寧波資深越野跑達人“小音”,曾多次參加100公里越野賽,并創造了“上馬”全馬2小時41分的寧波民間最好成績。有研究表明,參加馬拉松運動最適合的溫度是14℃至16℃,氣溫高于32℃,就不建議跑步。如何預防跑步中暑?“小音”表示,首先要避免在陽光直射的環境下運動;其次要降低運動強度,縮短運動時間,并注意及時補充電解質飲料。
夏季鍛煉如何預防脫水?小音介紹,一般跑10公里以內的短距離,跑步時不建議攜帶大量的水,帶一瓶250毫升左右的水就可以了,跑五六公里時喝一半。跑22公里至40公里的距離時,可以按10公里補充500毫升的量帶足水和電解質飲料,每跑兩公里喝一兩口。
小音提醒,對于想嘗試參加全馬比賽的業余愛好者來說,需要提前做足功課。舉例來說:一年的目標跑量如果是3600公里,到年底跑全馬成績目標在3小時以內,可以把目標分解為每月跑300公里,每周跑70公里。賽前3個月左右進入比賽周期,每周跑量的80%采取慢跑,配速相對比賽配速稍微慢一些,配速差在1分20秒以內。
小音還透露了一個“秘訣”:大運動量訓練之后,通過冷水浴和熱水浴交替刺激的方法,可以幫助肌肉盡快消除疲勞,減輕炎癥,緩解酸痛。(林海 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