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市兒童醫院等舉辦的首屆兒童精準醫學國際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遺傳診斷技術雖給許多遺傳病家庭帶來希望,但對遺傳診斷與基因檢測等技術,應持有科學認知和審慎態度。
本屆論壇主席、上海市兒童醫院院長于廣軍表示,80%的罕見病屬于遺傳性疾病,超過半數以上的罕見病在兒童期發病,在基因組學基礎上可對疾病進行更精準診斷和病因分類,以實施針對性治療。
該院醫學遺傳科主任王偉介紹,遺傳病主要包括染色體病和基因病等,基因病分為單基因病、多基因病和線粒體病等,目前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可檢測出4000多種已知致病基因的單基因遺傳病。“染色體就像房屋的柱子,如果出問題,比較容易發現;而基因好比是墻壁上的一塊塊瓷磚,瓷磚下有空隙就不那么容易發現了。”
王偉說:“基因檢測技術遠沒有到達神奇的地步。任何疾病都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即使檢測到一個基因的位點異常,但也不代表一定會導致疾病產生。尤其隨著高通量檢測技術發展,基因測序產生海量數據,很多測序公司并不具備對測序結果進行分析和正確解讀的能力,檢測報告不經分析,對消費者甚至臨床醫生來說都是‘天書’,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王偉介紹,檢測遺傳病需要遺傳專科醫生詳細了解、評估疾病狀況,然后選擇有效的檢測方法。隨著胚胎植入前診斷技術發展,已可在胚胎細胞階段檢測是否攜帶致病基因,然后通過試管嬰兒等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確保孕育健康胚胎。“技術雖然可行,但不能濫用。提倡優生優育,不能進入極端化的誤區。”
王偉認為,時下的“智商基因檢測”非常荒謬。“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檢測結果既科學又準確,這種先入為主的判斷相當于早早給孩子貼上標簽,其危害是無法預測的。應當認識到,生命科學的任何探索都必須在倫理框架內進行。”(特約記者宋瓊芳)
秋冬三寶:煙臺蘋果萊陽梨,濰坊蘿卜最神奇 天氣一冷,應季的水果種類就開始變少,不過作為最常吃的蘋果、梨和蘿卜來說,可謂是秋冬三寶,好吃不好吃還和地域有很大關系。 【詳細】
真有“鬼壓床”嗎?其實是“睡癱癥” 也許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睡覺醒來發現自己不能動彈,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害怕,“我是不是被鬼壓床了啊?”其實“鬼壓床”正規的說法是“睡癱癥”,屬于睡眠障礙、睡眠異常的一種。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