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會議現場專家云集 (譚路 攝) |
2016年中國慢性病大會于9月在北京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會議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家癌癥中心主辦,中國健康促進聯盟、中國癌癥基金中心等友情支持。
上午九點,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致開幕詞,宣布本屆大會正式開始并表達了對與會的各單位代表和相關領域專家的歡迎。王隴德院士首先簡要介紹了會議的產生背景和發展歷程。2010年,針對我國慢性病井噴的狀態,為加速公關衛生與臨床醫學的整合,促進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進步,并加強中華預防醫學會與中華醫學會兩家的溝通與合作,中國慢性病大會作為一個跨學科、跨部門的學術交流平臺應運而生。自2011年首次舉辦以來,大會邀請多位院士、眾多權威專家來參與會議,設立多學科的疾病預防和控制的分論壇并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還以嘉賓訪談,圓桌會議等形式不斷豐富會議內容。王院士在會議上表示,要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隨后,中華預防醫學會宣布了今年新批準成立的防治結合的五家分支機構,分別是:中華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中華預防醫學會肛腸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生殖健康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保險專業委員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組織感染與損傷預防控制專業委員會。王隴德院士、常繼樂專員等嘉賓為以上五個分支機構的主任委員頒發了牌匾。
開幕式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維中主持。開幕式結束后,數位專家依次向與會人員作了報告。
世界衛生組織總部代表邵瑞太博士首先發言。邵博士從宏觀角度講述了全球慢性病綜合防控情況。針對全球慢病規劃以及主要目的——“控制慢性病的流行,減少因慢性病引起的早死,提高生命和生活質量”提出具體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慢性病的防治。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院士則從呼吸病的重要性方面呼吁社會對呼吸病防控提高重視。王院士強調:“呼吸病是全球四大慢病之一,但我國大部分文件里經常從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疾病直接跳到糖尿病,呼吸疾病經常是被忽略的。而從慢性病死因來看,呼吸疾病占了10%。惡性腫瘤中三分之一是肺癌,這么加起來的話,呼吸病也應該是第一位,希望大家重視起來!”
國家衛生計生委婦幼健康服務司副司長宋莉則向大會匯報了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的進展。宋莉副司長指出要堅持秉承“以保健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為目的,保健和臨床相結合,面向群體,面向基層和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從生命起點落實好婦幼健康相關工作。
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副主任梁曉峰研究員針對慢性病防控對實現“十三五”目標規劃的貢獻進行了預測,并借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組數據用于佐證:18歲及以上成人空腹血糖水平與2013年相比不再增加;18歲及以上成人身體活動不足率相比2013年減少了10%;15歲及以上吸煙率相比2013年減少30%;18歲及以上成人膽固醇的升高率相比2013年減少20%;18歲及以上成人血壓升高率相比2013年減少25%;但過去十年間,兒童的肥胖率翻了一倍;成人的肥胖率雖然不是一倍的增長率,但也在增長。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貢森教授則從“如何發揮中國政治經濟優勢,引領全球慢性病防控工作”展開發言。貢教授指出:從財政上說,盡管有相關政策,但慢性病防控方面籌資投入的比例嚴重不足。從與慢性病密切相關的健康指標上看,全球不斷上升的體重指標和肥胖率都足以反映當前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工作的不當或不足。
從9月2號晚上開始,各分會場將按照大會組委會的安排在各小會議室召開會議。據悉,最后一場分會計劃在3號下午五點左右結束。 (譚路)
45~59歲為“生命高危期” 專家總結中年健康“三字經” 汽車行駛一段里程后需要定期保養,來延長使用壽命,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人生這輛汽車跑到中年(45~59歲)時,已經歷坎坷的“風雨”、見過收獲的“美景”,是思想、性格相對成熟的黃金期,但身體“零件”也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磨損、走起下坡路,遭遇一些健康低谷。 【詳細】
食物抗癌力分等級 吃對了有助防癌 吃對了有助防癌,吃錯了則可能“致癌”。美國癌癥研究所在大量研究之后發現,有些食物在防癌抗癌方面有著突出效果,并將其分級(抗癌力一級指有較強的證據支持其抗癌作用;抗癌力二級指可能對某些癌癥有預防作用),從而有針對性地防癌抗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