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4個部門共同發出《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我國目前的抗菌藥物生產使用及耐藥趨勢如何?遏制細菌耐藥危害,業內外應做哪些努力?本報記者采訪了業內管理者和專家。
抗菌藥臨床使用明顯好轉
“抗菌藥要殺死細菌,細菌要進行抵抗,因此就產生了耐藥。從總體上來講,抗菌藥使用得越多,特別是不規范使用的情況越多,耐藥的可能性就越高。”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中區分中心負責人、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肖永紅,形象地描述了細菌耐藥的形成機理。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說,自2011年起,我國開展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取得明顯成效。根據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的數據,2010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由67.3%下降到39.1%;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率由19.4%下降到9.4%;住院平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由77.6下降到47.25,降低了44%。根據工信部統計,抗感染類原料藥產量占治療類原料藥的比重從2011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約15%。
今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2個部門共同成立了應對細菌耐藥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此次《行動計劃》出臺正是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的成果產出之一。
多部門需聯手發力
有關專家介紹,我國公眾普遍對抗菌藥物濫用的危害存在錯誤認識,常常主動使用抗菌藥物;部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合理使用抗菌藥的能力有限,在基層表現得更加突出;抗菌藥物在零售藥店憑處方銷售的情況不容樂觀,抗菌藥很容易獲得;在我國現行動物養殖方式和養殖條件下,獸用抗菌藥仍是養殖業的必需投入品;抗菌藥物生產廢棄物排放處理不徹底,向自然環境排放后,促使自然環境中的菌群向耐藥菌發展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14個部門聯手發力。”
此次《行動計劃》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發改部門促進抗菌藥物研發和產業化;科技部門統籌支持抗菌藥物和細菌耐藥研究;財政部門安排細菌耐藥控制相關經費,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食藥監管部門加強抗菌藥物的審批、生產、流通管理,重點加強零售藥店憑處方銷售抗菌藥物管理;工信部門完善醫藥產業政策,促進抗菌藥物綠色生產和相關成果的產業化;衛生計生部門負責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做好遏制細菌耐藥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落實;農業部門加強獸用抗菌藥物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監管,減少動物源細菌耐藥;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土壤環境抗菌藥物監測能力建設;環保部門加強抗菌藥物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強抗菌藥物環境執法和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加快抗菌藥物污染物指標評價體系建設;教育部門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相關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內容并落實;文化部門、新聞出版廣電部門通過廣播、電視等主要媒體向公眾廣泛宣傳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知識。
“負面清單”管理將推廣
郭燕紅說,國家衛生計生委將推進“負面清單”管理,明確抗菌藥物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條件;繼續做好監測,掌握我國耐藥菌流行和變化趨勢;加大監督和公示力度,對工作不力或存在嚴重問題的地區進行通報或約談。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說,“負面清單”制度的核心,是明確不同品種的抗菌藥物由不同級別的醫務人員來使用。“下一步,我們將明確不同級別、類別醫療機構可以使用的抗菌藥物,對一些不具備檢驗、監測能力的醫療機構,要限制高級別抗菌藥物的使用;進一步明確和細分不同抗菌藥物的使用級別,并賦予不同級別醫務人員使用權限。要組織專家論證,明確某些病種和某種疾病狀態下,禁止或限制使用抗菌藥物的條件,并向公眾普及這些知識。”
郭燕紅說,推動總額預付、按病種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減少為趨利而不合理用藥,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