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歡)近日,京津冀三地骨髓庫簽署“協同推進造血干細胞事業創新發展合作聯盟框架協議”。未來,三地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一旦配型成功,可根據當前居住或工作地點自主選擇就近捐獻造血干細胞,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了異地化驗、采集的時間、人力成本,也大大減輕了骨髓受捐者的經濟負擔。
“本次協議的簽訂是區域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中華骨髓庫副主任高東英透露,過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在哪兒入庫,最終采集捐獻就由哪兒的分庫負責。然而,由于志愿者流動性很強,往往在某一個城市登記入庫,最終工作、生活又輾轉到了其他省市。這使得跟蹤、聯絡困難加大,給骨髓捐獻帶來諸多不便。同時,采樣入庫之后,若想把志愿者真正留住,也需要研究一定的激勵措施,而這些工作都需要進行區域合作,由各地骨髓庫聯手打破瓶頸。
本次京津冀三地紅十字組織框架協議的簽訂,將方便三地骨髓捐獻者就近捐髓。今后,對于捐髓志愿者的再動員談話、高分辨采集、前期體檢、采集捐獻及后期跟蹤隨訪等工作,由志愿者所在地分庫的工作人員負責完成。這樣不但方便了志愿者順利完成捐獻,也縮短了患者的移植周期,更為患者節約了大量費用。
未來,京津冀三地還將建立造血干細胞事業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將其納入常態化工作中。推動三地干細胞工作有效庫容建設、科研課題建設及激勵機制建設,進一步提高捐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志愿者的流失率和反悔率,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提供生存的機會。
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北京分庫已率先利用志愿者就近、方便的原則,嘗試進行了首次京津冀造血干細胞就近捐贈。當時,在北京工作的志愿者小袁與北京兒童醫院一個6歲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配型相合。小袁是上大學時在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留下的血樣,如果回當地捐獻多有不便,于是在北京和河北兩地分庫的共同努力下,小袁成了進行就近采集的首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