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日前發布了《關于加強老年人分類保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根據指導意見,本市老人將被分為托底保障群體、困境保障群體、重點保障群體和一般保障群體四類,并分類進行保障。
根據征求意見稿,對本市老年人的分類,綜合考慮了經濟狀況、生理心理、家庭結構、社會優待、社會身份等因素。每一類老年人都有明確的保障措施。
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區高度重視老年人分類保障工作,廣泛開展調查摸底,全面掌握不同因素困難老年人的具體數據,并針對不同保障群體的數量分布、家庭狀況、失能狀況和服務需求,建立托底保障、困境保障、重點保障三類群體信息檔案,爭取做到“一人一檔”、“一戶一檔”。
從即日起,該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至10月6日(星期四),市老齡辦歡迎社會各界通過電子郵件、來函等形式提出意見建議。聯系電話:65395744、65395733(傳真),電子郵件:smzjflc@163.com。
托底保障群體
具有本市戶籍的城市特困人員(原城市“三無”人員)和農村特困人員(原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等城鄉特困老年人。
保障措施
對于完全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城鄉特困老年人,政府要安排入住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或者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安排入住社會辦養老機構。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的城鄉特困老年人,既可以入住公辦養老機構,也可以在家分散供養。
困境保障群體
指低保或低收入等經濟困難家庭中失能、孤寡或高齡的老年人。
保障措施
針對困境保障群體,要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時,優先安排入住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并給予經濟困難的高齡和失能老年人服務補貼,免費或優惠配備生活輔助器具,依托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其提供低償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長期照護失能老人的子女親屬,可以提供免費的專業護理知識培訓和低償的喘息服務,符合條件的還可給予適當護理補貼。
重點保障群體
是指全部或部分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面臨困難、市場和社會家庭難以獨立解決的老年人。主要包括失能、失智、殘疾老年人、獨居老年人、高齡老年人。其中享受市級及以上勞動模范待遇人員、因公致殘人員或見義勇為傷殘人士等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人員,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老年人,應給予優先保障。
保障措施
對于重點保障群體,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優先接收。同時,根據不同類別特點,依據本市相關政策,給予養老助殘補貼、高齡津貼、醫療補助、護理補貼。依托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居家養老服務。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行為高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門巡診、家庭病床、居家康復護理等基本服務。要建立主動發現機制和關愛幫扶機制,提供必要的幫扶救助和安全救援服務。
一般保障群體
主要是指上述三類群體外的常住老年人。
保障措施
對于一般保障群體,按照有關規定提供政務服務、衛生保健、交通出行、文化休閑、商業服務、維權服務等方面的老年人優待,依托養老機構(含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提供支持性服務。引導市場和社會在為老年人提供膳食服務中,更加注重營養膳食平衡。要創造條件,拓寬老年人社會參與方式、途徑,在滿足老年人社會參與需求同時,引導老年人發揮積極作用。 (記者葉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