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方堃)炒菜放了兩次鹽、做完飯忘記關煤氣、經常把東西亂放、情緒快速漲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年人這樣感嘆:“哎,人老了,記性差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也許正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老年癡呆癥”)的前期表現。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癡呆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記憶,關愛老人”。
“老年癡呆癥在老年人死因中僅次于心臟病、腫瘤和中風,占第四位。嚴重困擾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也造成了巨大的醫療開支和護理成本。”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羅本燕告訴記者。
根據2011年發布的世界老年癡呆癥報告,全球約有3600萬人在受該病患困擾。隨著中國社會逐漸邁向老齡化,目前中國約有1000萬癡呆患者,而其中約600萬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老年性癡呆常起病隱匿,記憶力減退等認知癥狀逐步加重并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可有精神行為異常,最終患者死于繼發感染等嚴重并發癥。”但讓羅本燕擔憂的地方在于,等臨床癥狀明顯時診斷的老年性癡呆患者基本都處于中晚期,現有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老年性癡呆治療的真正希望在于早期識別和早期治療。
羅本燕提醒:“一般來說,家族中有患病史的人,應注意做好早期預防,養成定期檢查身體的習慣,及早發現疾病!65歲是老年性癡呆的高發期,疾病往往潛伏10至20年,因此普通人40歲后就應該開始關注老年性癡呆,了解并關注自己的生理、心理變化。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羅本燕教授帶領的認知團隊聯合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等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影像學標記物、生化標記物探索方面和智能化認知康復訓練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研究。
目前,團隊已初步建立了數百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數據庫系統,包含了神經心理學量表、結構與功能磁共振和生化標記物等相關資料,并將重點通過計算機“深度學習”技術尋找判別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客觀特征與指標。
“我們還在不斷與高科技公司合作,將基于腦網絡研究數據的智能訓練系統進行個體化訓練方案的推送,擬通過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個體化干預訓練而阻止其向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羅本燕如是說。(完)
分手后如何再共事?現代婚姻幸福的秘訣 從當年父母包辦、甚至指腹為婚,到今天自由戀愛、為感覺而婚,婚姻這個常作為家庭內生要素的制度,在服務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在時間推移中經歷著日趨顯著的自身變遷,F代婚姻幸福嗎?現代婚姻的幸福感又取決于哪些因素?現代婚姻幸福的回歸之路又在何方? 【詳細】
秋季大吃螃蟹季 中醫提醒有些食物不能與之搭配 秋蟹肥美的季節,很多人會到海鮮餐廳大吃螃蟹或買回家自己做,一次吃上2、3只,但螃蟹性寒涼,許多人會配上啤酒一起吃,喝下身體熱熱的認為能驅寒,然而,這樣做可能并不科學。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