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治療“網癮”七年前已被叫停,最近卻再攪起輿論旋渦。
2006年,精神科醫生楊永信在山東成立“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青少年。經媒體曝光后,“電擊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引來廣泛質疑,于2009年被原衛生部叫停,“網癮”也被排除在疾病范疇之外。最近媒體再曝光,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在當地依舊炙手可熱,吸引省內外家長們帶著孩子紛至沓來。
暑假期間,記者了解到,在一些醫院心理科多了些來咨詢的家長:“孩子一個暑假都在打游戲,會不會成癮啊?”“那個電擊療法聽說效果很好,你們這有沒有這種治療。”
一個不存在的疾病,一種被叫停的治療手段,為何卻被家長們奉為“救命稻草”,禁而不止?
“網癮”是社會現象,不是精神疾病
七年前,媒體揭露楊永信主持的山東省臨沂第四醫院網戒中心限制青少年人身自由,對青少年進行電擊等身心虐待,同樣是在七年前,廣西少年鄧森山在廣西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接受戒網訓練時死亡。
2009年7月,原衛生部以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為由,緊急叫停各地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臨床應用。后來原衛生部出臺文件,明確否認將網癮當作“疾病”,嚴禁體罰“治療”,嚴禁限制人身自由。
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心理科主任沈家宏關注網癮已有多年,他介紹說,網癮問題不僅困擾國人,在國外亦如此,但很多研究都沒法證實這是一種精神疾病。2004年,荷蘭人凱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開辦了歐洲首家網癮診治所,經過兩年摸索,不得不宣布,他們對網癮的診療失敗,原因便是他們發現網癮不是一種精神疾病。
目前,國際精神醫學領域通用的診斷體系主要由《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ICD)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構成。沈家宏介紹,其中,《精神與行為障礙類別目錄》(ICD-10)診斷標準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對300多種精神與行為障礙進行了詳細分類,未把網絡成癮認定為精神疾病;而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DSM,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2015年最新版中,“網絡游戲成癮”被列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情況,但不屬于已確定的精神疾病。
電擊療法只限于嚴重精神病
“雖然楊永信稱已更新換代為低頻電擊治療”,但在沈家宏看來,這是換湯不換藥,孩子一樣會感受到電擊對身體刺激而帶來的疼痛、害怕。從媒體報道可以看出,很多“網癮”青少年父母看好楊永信“網戒中心”的地方在于其獨創的“醒腦”電擊療法,即通過電擊刺激大腦,使受試者對引起電擊的事情建立厭惡反應,從而達到所謂行為矯正的目的。
沈家宏介紹,電擊療法在醫學上稱為電休克(或電抽搐)治療,是一種用于某些嚴重難治的神經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狂躁癥、精神分裂癥等,屬于非常規治療手段。“電擊療法”的原理是當受治者出現“不良行為”時給予電擊,從而矯正“不良行為”。廣東省危機干預委員會委員、心理專家于東輝則直斥,拿這種療法用到“網癮”青少年身上很不人道,給網癮患者帶來很大痛苦,“電擊就像針扎一樣,你一犯網癮就擊一下”。
楊永信聲稱電擊療法的用電量控制在5mA以內,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于東輝也表示質疑,電擊治療沒有痛苦感就沒有效果,痛苦感越小治療效果就越小,要達到治療效果,肯定會有痛苦感。
幾乎所有“網癮”孩子背后都有家庭問題
“網戒中心”從被叫停到現在已有7年之久,目前仍在收治“網癮”青少年,“網戒中心”官網主頁上曾公布的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9年后,網戒中心的收治人數經歷了兩年下滑,卻在2012年后節節攀升,2015年達到接近900人的新高,今年有望破千人。“網戒中心”為何禁而不止?難道家長不知道孩子被電擊的痛嗎?
“幾乎所有有‘網癮’的孩子都存在親子關系的沖突或不良”,采訪中,于東輝和沈家宏均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網癮’只是一個表象,背后更多是家庭關系的偏失、親子關系的沖突等問題。”。
于東輝還說到:“治療網癮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家一起配合,耗時多,操作起來比較困難。但一些父母不愿改變又急于求成,就求助于所謂‘高效’的電擊手段。”他強調,電擊療法沒有從核心的地方下功夫,反而是對孩子的摧殘,并不能解決“網癮”的核心問題。
讓“網癮”者真正屈服的是對電的恐懼
“應該(接受)治療的是家長”,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曾毫不客氣地表示,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他們可以決定孩子的一切,他們和網戒中心利用強制手段對孩子們進行治療,已經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據媒體報道,在楊永信的電擊治療中心,接受治療者們最小的只有12歲,最大的40多歲,大部分介于15到25歲之間。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在里面過著軍事化管理的生活,接受“電擊治療”。“我希望自己趕快長大,有錢了就可以離開這個家。”這是一個在楊永信網戒中心接受電擊療法的孩子對于委員所說的話。而一些出去后再次“走偏”的孩子,會被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地送回來,這就是不學“乖”的后果。
于東輝指出,接受完電擊療法之后,孩子處于恐懼和焦慮之中,對父母不是愛了,而是怕、是怨。沈家宏也談到,對電擊的恐懼,讓孩子變成父母眼中所謂的“聽話孩子”,治標不治本。
把孩子從網絡中拉出來而不是嚇出來
于東輝指出,網絡成癮是“家庭的‘推力’和網絡的‘拉力’使孩子撲到網絡上去”,親子關系不好、孩子不快樂,而孩子在網絡中能找到快樂和自信。
“家庭和學校沒有吸引力,能怪網絡太有吸引力嗎?”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網癮”的探討空間變小,但是這一問題對探討“賭癮”“毒癮”等其他成癮癥的癥結仍具有啟發意義。
在“網癮”的治療上,于東輝強調,首先要意識到,“網癮”是整個家庭的問題,而不是青少年個人的問題。把“網癮”僅僅看成個人問題,電擊療法就會抬頭,其背后的邏輯是孩子自己有問題所以要治療他,這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藥”的做法。
于東輝指出,解決“網癮”的核心辦法是培養一種良好的家庭模式,父母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首先把孩子從網絡拉出來,不是逼出來、嚇出來。
于東輝指出,常見的“按規則教育孩子”和“用道理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缺乏愛的家庭教育模式。前者類似于“馴獸式”教育,做對了獎勵,做錯了懲罰;后者強調家長意志,對孩子嘮叨應該怎么樣。
“治療‘網癮’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影響他、教育他、改變他,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建立在理解、尊重、關心孩子的基礎上。”于東輝說,很多家長見孩子就是問“成績怎么樣”“學了什么東西”“和老師關系怎么樣”等,談的都是孩子外在的行為,忽視了內在的感受,是“沒有愛的關心”。
為此,于東輝強調了家長學習教育方法的必要性。他將做父母與開車對比:“很多父母沒學過一天如何當父母,相當于給你一輛車,告訴你怎么開油門,你就自動上手了,不撞車才怪。”他說,“網癮”就是親子關系中的交通事故,是親子規則沒遵守好造成的親子事故。
于東輝建議一些“網癮”孩子的家長,在家里打打撲克,跟孩子下下象棋。孩子打撲克的時間越多,上網的時間越少,打撲克的時候家人之間可以交流,能夠改善親子關系。于委員還強調父親角色的重要性,建議爸爸帶孩子到戶外玩耍,和孩子一起打球爬山,因為戶外活動中孩子的天性容易顯露出來,原來以為很“蔫兒”的孩子在戶外活動中也很開心。(記者 李劼 實習生 錢晨 通訊員 謝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