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我們頭頸前部的這個‘蝴蝶結’,它雖小,卻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與我們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8月19日,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舉辦的首屆國際甲狀腺疾病高峰論壇上,專家表示,甲狀腺給人們帶來了諸多診治中的問題與糾結,樹立甲狀腺疾病診治的科學理念,勢在必行。
超聲檢查到底做不做
同濟大學甲狀腺疾病研究所所長、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曲伸教授介紹,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內分泌代謝疾病中的常見病和高發病。目前,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功能性改變,如甲亢、甲減等;另一類則是器質性改變,也就是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尤其對于甲狀腺結節,人們的關注程度可謂“空前”。
以該院為例,年均接診約10萬名甲狀腺疾病患者,其中一半以上患甲狀腺結節,而這些人中絕大部分是通過體檢中的超聲檢查發現結節,因為恐懼結節轉變為癌癥前來就診的。曲伸說:“目前,在體檢項目中,甲狀腺超聲似乎成為必查項目。如果沒有這一項,不少人還會主動要求增加。而事實上,2015年美國甲狀腺學會(ATA)發布指南明確表示:無癥狀、放射接觸史、家族史、甲狀腺病史等高危因素者,不建議進行甲狀腺超聲常規檢查。否則,若超聲檢查提示結節存在,容易造成恐慌,在浪費醫療資源的同時,也增添不必要的負擔。”
曲伸還提醒,如果是“四有”人群,就應當注意了:甲狀腺是薄弱環節,需要特別當心。“現在大家的防病意識增強了,但對于疾病的科學認知水平還需同時提升。”
診治規范到底誰說了算
如果發現“蝴蝶結”有問題,怎么辦?以甲狀腺結節為例,曲伸表示,該院的甲狀腺結節患者中,直接要求醫生“把結節開掉”的不在少數。“而如果不經進一步診斷就手術切除,是對患者極度不負責任。”
曲伸說,應首先通過超聲影像檢查,確認結節大小、性質等,如果是良性結節,能通過保守治療、定期隨訪而避免外科手術;如果臨床考慮有癌變可能,還需進行穿刺等檢查,經病理診斷,明確其類型與分期,再制訂治療方案。對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進行多次檢查,包括分子生物學基因檢測明確診斷,以達到最佳預后。
事實上,目前對于各類甲狀腺疾病的診療方法都越來越多。曲伸介紹,對于甲狀腺功能性改變,既可內分泌科治療,也可核醫學科治療;對于甲狀腺器質性改變,既可外科手術治療,也可進行射頻消融等介入治療。但對于患者而言,“多”不代表“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佳治療方案。
如今,疾病診治依靠某一科室單打獨斗已行不通,如何整合一個多學科團隊,更有效地“組團打怪”?曲伸認為,建立規范化的疾病診療流程、指南和標準,至關重要。無論什么科室、什么專家,大家都要跟著指南走,不能例外。“而目前,甲狀腺疾病診治領域,這方面尚存在空白。”
鑒于此,經上海市衛生計生委考核論證,在此次論壇上,上海市甲狀腺疾病研究中心(籌)在第十人民醫院揭牌成立。該中心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甲狀腺中心合作,集內分泌科、甲狀腺外科、超聲醫學科、核醫學科、放療科、病理科優勢力量,力求通過一站式服務,使患者診療一步到位。
作為該中心的執行主任,曲伸表示:“要打破傳統學科框架,以疾病為中心,建立甲狀腺內外科、甲狀腺影像及病理、同位素及放療多學科融合的整體化診療模式,建成上海首個規范化的甲狀腺疾病診療流程系統。同時,構建甲狀腺疾病患者的資料庫和標本庫,完善甲狀腺疾病的臨床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基因診斷及甲狀腺疾病的臨床診療技術。”
發現腫瘤到底治不治
在甲狀腺疾病中,甲狀腺癌由于發病勢頭最為兇猛,尤為受到公眾關注。但曲伸表示,關注不等于了解,甲狀腺癌有其自身特點,過分恐懼地“切之而后快”與不遵醫囑導致治療不足,都不可取。
曲伸介紹,甲狀腺癌與其他腫瘤有所不同,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不發展、不轉移的“靜息癌”,對于這種情況,盲目手術治療,反而會使其因為微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突變,效果適得其反。目前,在日本醫學界,對于無發展跡象的微小癌,可定期隨訪而不用手術。
但他同時提醒,如果屬于“侵襲癌”,即容易轉移、發展迅速和容易復發的癌癥,由于具有特殊的分子生物學特性,存在基因突變,就需要在外科治療基礎上,選擇同位素治療、放療、化療等輔助手段。“對于不同癌癥類型,治療方式、治療手段的先后順序等,都是不同的。此外,不同患者的癌癥轉移風險不同,可根據分子生物學基因檢測,判斷其是否容易轉移。比如,我們目前建立的基因檢測平臺,可檢測最常見的4種基因類型,對患者預后判斷更為精準。”曲伸說。
在臨床上,還有恐癌心理的另一個極端:由于不遵從醫囑而導致治療不足。“不少甲狀腺癌患者手術后發生轉移,究其原因在于,患者沒有聽從醫囑,繼續接受同位素等輔助治療和不定期隨訪,導致疾病‘死灰復燃’。”曲伸說,“在醫療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用好對抗疾病的利器,需要業界達成共識,也離不開公眾的科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