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一條“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 背后監管環節層層失守”的報道引發輿論關注。報道稱,國家食藥監總局啟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一年來,發現超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近日,食藥監總局藥化注冊司負責人回應稱,“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不符合事實。
藥化注冊司負責人介紹,2015年7月22日,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要求申請人對申請上市和進口的1622個注冊申請的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完整性、規范性進行自查,扣除免臨床試驗的品種193個,需要進行自查的品種共計1429個。申請人對臨床試驗存在問題的注冊申請可以主動撤回,補充完善后重新申報。截至2016年6月底,企業經自查主動申請撤回了1193個,占應自查總數的83%。
正是“83%”這個數據遭到誤讀。該負責人強調,企業自查主動撤回有多種原因,有的是不符合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影響試驗結果科學性和準確性;有的是數據不完整,不可溯源,不足以證明申報藥品的安全有效;也有的數據不真實,不排除有故意造假。所以不能簡單地把企業主動撤回歸結為數據造假。有媒體報道稱“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不符合事實。
藥品臨床試驗的目的在于確定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臨床數據造假的可能后果就是某項不良反應不會在說明書中出現。說明書披露不詳盡,將對服藥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而且,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患者很難將自己的癥狀與服用藥物聯系起來,延誤治療,維權困難。
藥品研究必須科學、嚴謹,不能有半點虛假,更不能故意造假。該負責人表示,開展臨床數據自查核查工作,打擊數據造假,就是鼓勵創新,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確保批準上市的藥品安全有效。(記者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