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兩起駭人聽聞的醫學界丑聞。第一起是美國一家知名抄襲監測網站發現了“世界科學史上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該公司與巴西一個SCI雜志默契合作,收費后,為中國學者發表大量涉嫌抄襲、造假的論文。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許培揚揭露,大量中國大陸醫生的論文投到這個期刊,占該期刊發表論文總量的一半以上。
第二起是,國家食藥監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21日,因臨床試驗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總局不予批準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注冊申請高達1184個,占要求自查核查總數的73%。工作人員直言,有的企業故意瞞報、漏報不良反應記錄,對達不到預期的試驗數據進行修改。
我認為,用“謀財害命”形容兩起醫藥界造假行為并不為過。試驗藥物數據造假,可能讓原本存在潛在風險的藥品被政府批準上市,無疑會給無數用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醫學論文造假的危害是潛藏的,也很嚴重,其他同行可能會參照造假研究成果進行類似臨床行為,甚至以此為基礎開展新的研究。
醫藥界造假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是目前我國對臨床工作人員的考評指標過于急功近利,過于考慮經濟指標和論文數量。醫院管理者為了“排行榜”名次靠前,簡單粗暴地把“指標”壓到醫務人員身上。實際上,很多臨床工作人員并不具備科研能力,趕鴨子上架、強調科研數量而非質量的考評標準,自然逼迫臨床醫生集體造假。畸形的考評指標還使臨床醫生沒時間“臨床”,反而不得不泡在實驗室中,最終搞的主任醫師不會看病,教授不會講課,都只會做試驗發論文。
內因是醫生遴選機制出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忽視了對孩子進行敬畏生命的教育和宣傳。我們遴選出的醫學生中,有一部分沒有公益心、同理心,也不誠實守信、熱愛醫學,便已踏入醫學殿堂。我認為,當務之急,不是培養機制的完善,而是如何讓醫學教育回歸到職業教育的范疇,遴選出適合做醫務人員的年輕人。就像房子漏雨,單純擦地解決不了問題,應盡快把漏雨的地方堵住才行。這是擺在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最急迫的課題。
想要減少醫藥界造假,我認為,應盡快改變對臨床醫務人員的考評機制,為專心臨床工作的醫生、護士留出臨床職稱出口,弱化科研成果要求,強化臨床技能和患者滿意度的要求。
另外,誠信固然是每個人內生的行為約束力,但醫療行業與廣大公眾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所以除了靠自律,也必須用法律這種外生約束力加以管控。但目前,我們有些法律規則確實不健全,讓違法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戒。我呼吁,必須完善現有法律制度,特別是刑事立法。上述兩起行為會對公眾生命安全造成較大損害,足以追究相關醫務人員的刑事責任。應通過修正案,在刑法中明確具體罪名,以加大當事人不誠信、違法的犯罪成本,情節嚴重者應終生禁止從業。
最有效的方式就一條——零容忍!我們應像中央處理“遼寧賄選”一樣,拿出勇氣和決心,將所有涉及造假的當事人逐一追究責任。▲
英營養師盤點10種讓人“越吃越餓”的食物 英國知名營養師在近日的研究中列出了10種最容易讓人“越吃越餓”的食物,其中典型的“罪犯”包括薯片、含酒精的飲料和甜點。此外,有些餐點之間的“健康”零食并不能讓我們獲得飽腹感。 【詳細】
舌頭發黑、尿液粉紅?食物帶來的“嚇人”反應 舌頭發黑發紫、尿液呈現粉紅色、臉色比以前黃了……當突然發現身體出現這些癥狀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懷疑自己中毒了,還是得了不治之癥?不要害怕,這些變化有可能是食物帶來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