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早搏、心動過緩……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心律失常,中國約有兩千萬患者正受其困擾。2015年9月27日是第十六個世界心臟日,多位權威專家受邀請,幫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認識這類疾病,并早期發現和治療它。
一生中,1/4的人會房顫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心跳不規則。目前全球房顫患者人數為3350萬,預計到2060年將增加2倍。研究顯示,40歲以上的人群中,男性患房顫的風險為26%,女性為23%。
房顫通過發病時的普通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均可捕捉到并確診,但其表現因人而異。最常見的是心慌,也有些人可能會感覺胸悶、氣短或者出汗。發病時摸脈搏會發現搏動強弱不等、不齊且脈率少于心率。引起房顫的原因很多,如遺傳、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病、甲亢、大量飲酒、過度勞累、抽煙等,都是常見原因。
房顫最嚴重的危害就是導致腦卒中(中風)。研究顯示,房顫患者卒中風險增加2~7倍、死亡風險增加約2倍、房顫還會增加心衰的風險。此外,臨床上有些病人沒有明顯癥狀,通過體檢時偶然發現,這稱為無癥狀性房顫。某種意義上說,無癥狀性房顫可能比有癥狀的房顫更危險,因為患者無癥狀就不會及時治療,發生中風或者心衰的可能性較大。臨床上不少患者都是發生腦梗塞后才發現有房顫,造成了很大遺憾。
房顫的治療有三大對策:
1.轉復房顫心律為治本之策(導管消融術或抗心律失常藥物)。
2.控制房顫發作時的快速心室率,為治標之策(控制心室率藥物)。
3.預防房顫的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發癥,為防后果之策(抗凝藥、左心耳封堵術)。其中導管消融是恢復正常心律的根治性方法;抗凝劑包括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劑,可以將卒中風險降低60%以上;對于房顫癥狀不明顯,不愿意或不能服抗凝藥的患者可以行左心耳封堵術,是一種預防房顫卒中的新方法。
心動過緩低于40要警惕
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鐘60~100次之間,低于60次稱為心動過緩。最常見的是竇性心動過緩,可見于健康成人,多見于老人和運動員。嚴重的心動過緩,如竇性停搏或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多見于老人或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心動過緩的病人是否出現癥狀,與心動過緩的程度密切相關。大多數竇性心動過緩的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嚴重心動過緩(心率≤40次)或嚴重房室傳導阻滯(II度II型或III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會出現心悸、氣短、頭暈和乏力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出現眼前發黑(黑矇)、意識喪失(暈厥),甚至因心動過緩死亡。
心動過緩治療方案的選擇,取決于心動過緩的程度及患者有無心動過緩相應的癥狀。老年人竇性心動過緩,心跳在40~60次/分鐘時,如無器質性心臟病存在,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癥狀。若心率低于40次/分鐘,則會出現心排血量降低的癥狀。如同時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則應進一步做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的可能。
目前公認長期有效治療心動過緩的方法是在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它能替代異常的心臟起搏點或傳導通路,使心臟有節律地跳動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心動過緩繼發于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降低、高血鉀及睡眠呼吸暫停等,這類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是根本。
心動過速要找原發病
成年人心率每分鐘超過100次時稱為心動過速。根據心動過速來源不同,可分為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生理狀態下,影響心率的因素很多,如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飲濃茶、咖啡、吸煙、飲酒等,這些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體位改變也可能影響心率,如站著時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生理因素所致的竇性心動過速常為一過性,持續時間較短;室上性心動過速多見于健康人;室性心動過速最危險,大部分患者合并心臟結構及功能異常,少數見于健康人。
心動過速時患者常有心悸、出汗、頭昏、乏力等臨床表現,通過心電圖可檢測。由生理或心外因素所致者,大多不需特殊治療。竇性心動過速主要治療原發病,必要時輔以對癥治療。陣發性的室上性心動過速如發作頻繁,可行微創心臟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90%的患者能達到根治效果。室性心動過速具有潛在生命危險,需要積極治療,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心臟功能及合并癥的情況選擇藥物治療、導管消融或除顫器植入手術。
多數早搏不用治
心臟工作時,如果出現提前一次跳動,之后停頓一下,就像是演奏舞曲亂了節奏,這種情況被稱為早搏。早搏發生率很高,除了心臟不好的人,正常人在精神壓力大、吸煙、酗酒、喝咖啡和濃茶、失眠時,也可能出現。
有些早搏完全沒有癥狀,僅在體檢做心電圖時才被發現。早搏的次數和感覺強弱也沒有關系,有的人早搏上萬次也沒有不適,有的人早搏只有幾十個,卻能明顯感覺到。常見的癥狀有以下幾種:
1.心悸。
2.有東西頂撞胸部或咽部產生強烈的撞擊感。這實際上是早搏間歇以后,蓄積了過量血液噴涌而出所致。
3.心臟停跳感,類似乘電梯時快速的失重感。
4.緊張引起的不適感。這多是因為患者過度關注自身不適,焦慮情緒沒有及時化解而產生的。
早搏的治療,主要取決于其癥狀及數目,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心臟疾患。如果早搏是體檢查出來的,患者無任何感覺,早搏數目也不多(幾百到數千次),不影響日常生活,這種情況大多不用治。
如果早搏癥狀明顯,動態心電圖顯示每24小時有一兩萬次甚至更多,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間久了還會對心臟結構造成影響,應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或接受導管消融治療等。
如果早搏是其他心臟病的伴有癥狀,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應積極治療原發病,而不是單純治療早搏。因此,發現早搏時還是應該去醫院,讓醫生檢查是否有基礎疾病。
釜底抽薪防復發
很多時候造成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不被消除,很難真正控制住,它就像身體里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有危險。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很多心律失常是可以預防的。
1.定期體檢。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沒有心慌、胸悶等典型癥狀,只在體檢時發現。某些沒有癥狀的心律失常對身體一樣有害,如房顫等會傷害心臟或引發腦卒中,嚴重疲勞狀態下可能突然發生嚴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運動要適量。研究發現,長期劇烈運動者,房顫發病率增加5.5倍,而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能減少心律失常發作。應本著“量力而動”的原則,不可勉強運動或活動過量。中老年人宜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較柔和的運動。
3.維持健康體重。研究發現,肥胖與房顫的發生呈線性相關,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房顫風險增加4%~8%。
此外,健康飲食、改善睡眠和心態也有助防治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呼吸暫停綜合征、甲亢等都可誘發心律失常。積極治療原發病能減少心律失常發作。(記者王艷 李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