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笔俏覀兌炷茉數囊痪渲V語!岸蕴}卜夏吃姜”,真的能不勞醫生開藥方嗎?
資料圖:菜農在忙著收獲水果蘿卜。(陳武帥/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描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在農歷中,夏季以五月為代表,陽氣在于外,天氣炎熱,體內的陽氣不足,易生冷生寒,心煩口渴,卻易腹瀉。冬季以十一月為代表,陽氣在于內,天氣陰冷,體內陽氣積多,胃中煩熱,卻易便秘。
“冬吃蘿卜夏吃姜”,這句諺語采用了古代常用的一種互文的修辭手法,冬夏泛指一年四季,實際上是指四季常吃蘿卜和姜,對身體有益,健健康康自然無需藥方。諺語重點提醒人們在炎熱的夏季多吃姜,生姜性屬辛熱,溫胃健脾,可以改善內虛;寒冷的冬季多吃蘿卜,蘿卜性屬甘寒,可以清解積熱。這與中醫的陰陽調和理論極為合拍,以此二物調理身體,可以達到現在所說的食療功效。
很多諺語都是我們祖輩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積累的知識,自有科學道理。要想“不勞醫生開藥方”,我們需要掌握“冬吃蘿卜夏吃姜”的合理方法,先來說說生姜的“食用說明”:
第一,生姜分為兩部分,生姜肉和生姜皮,兩者藥性藥理大為不同:姜肉是熱性,姜皮是良性。平時燉湯做飯時,生姜盡量不要去皮,以免過猶不及,導致上火;但是如果患了風寒感冒,想喝上一杯紅糖生姜水緩解病癥,生姜最好去皮,以免阻滯生姜肉發表散寒的功效。
第二,生姜性熱,對于風寒感冒或者胃寒引起的嘔吐,生姜紅糖水會有作用;但對于熱感冒或者中暑引起的癥狀,生姜就只能“火上澆油”了。
第三,不宜多吃。這點應該沒什么疑問,不論什么時候,“過猶不及”都是金玉良言。
蘿卜的“食用說明”就簡單很多:
第一,蘿卜可消積滯、化痰清熱、下氣寬中、解毒。但蘿卜為寒涼性食物,體質偏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第二,蘿卜主瀉且性寒涼,不宜與很多補食同用,比如人參。另外蘿卜和胡蘿卜不同,胡蘿卜主補,二者也不宜同食。
第三,不宜多吃,理由同前。(袁浩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