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改革”新詞引人矚目,顯示改革將更多從“供給側”全新推進。中國醫改長此以來,總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需求側醫改”做設計,總是公益還是市場爭論不休搖擺不定,總令民眾、醫生、醫院、政府、企業、資本等參與各方不滿。醫改混亂徘徊和產業停滯歪道狀況迫切需要“供給側醫改”,劃清醫療服務民生和非民生界線。民生是公益不含糊,兜底保障是政府責任,民生醫社會辦只能公益,否則就不是辦民生醫;非民生醫市場化供給競爭性發展,政府只監管不參與,否則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不僅辦不好,還傷害政府公信力。因此,“供給側醫改”必須非民生醫療服務“徹底”市場化,把混亂徘徊的醫改倒逼成功,把停滯歪道的產業逼向正道。
一、“供給側醫改”必須非民生醫療服務“徹底”市場化
非民生醫療不是民眾兜底保障醫療,根本無需政府財政投入。現在是政府做的太多了,讓三甲醫院全面壟斷民生非民生所有醫療服務,美其名曰開展非民生滿足不同層次需求、反哺民生,實質是對政府和民眾大忽悠,是侵占民生資源,耗費財政醫保費用,渾水摸魚享受不當利益,不僅阻礙醫改,還讓本該市場提供良性競爭的產業發展面目全非。試想三甲醫院民生醫療服務中參雜非民生,民生服務豈能專心致志?看似鼓勵社會辦醫利好政策頻出,三甲醫院貌似專業技術一統天下、無競爭對手,社會辦醫豈能成功?再推出三甲醫院與社會辦醫“醫聯體、醫療集團、特許經營、品牌輸出”等偽市場化合作進一步壟斷市場,不可避免滋生腐敗,讓許多干部倒下令人惋惜。實踐證明單從“需求側醫改”不能化解醫患和社會矛盾,反而作蠶自搏。只有劃清醫療服務民生和非民生界線,只允許三甲醫院辦民生醫療,非民生醫療“徹底”市場化,“供給側醫改”才有意義。
二、真正“供給側醫改”定能倒逼醫改成功產業正道
不要再進行醫改到底是公益還是市場喋喋不休無意義爭論,真正“供給側醫改”是三甲醫院只能從事民生醫療服務,創造中國醫療服務公平競爭良性生態環境。保證政府不失誤、國家無風險,財政不能投入非民生醫療服務,已經投入的恢復成民生。非民生醫療服務完全由社會資本投資,自生自滅必然小心謹慎、需要回報必然服務極致,充分競爭必然產業正道。高端人群享受非民生醫療服務只能找市場,民眾明白“健康珍貴、生命無價”,民生醫療服務不做好,民眾也會找市場,迫使民生醫療服務也做極致。通過非民生徹底市場化的真正“供給側醫改”倒逼醫療服務體系誠信專業,醫改產業雙輪驅動民眾得益。
不要再進行醫生價值誰也說不清的喋喋不休無意義爭論,真正“供給側醫改”讓敢于多點執業、自由執業醫生在市場化醫療服務中找到實現高收入價值平臺,避免大幅提高財政支付醫生收入帶來的社會失衡,減少深惡痛絕紅包回扣等隱性收入的潛規則頑疾。通過非民生市場化真正“供給側醫改”倒逼重樹醫療服務職業神圣,醫生價值市場實現醫患和諧。
不要再進行政府與醫院的貓與老鼠游戲的喋喋不休無意義爭論,真正“供給側醫改”是非民生醫療服務完全市場供給,非民生不得侵占民生資源,制度設計堵渾水摸魚亂中取勝漏洞,財政保民生、投入在刀刃,醫保壓力減、企業負擔減。通過非民生市場化真正“供給側醫改”倒逼財政減負使用合理,民生保障社會和諧國泰民安。
三、“供給側醫改”必須懂國情接地氣
中國人口眾多利益紛繁,醫療服務生命行業特殊,民生非民生、公益和市場錯綜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非一朝一日能夠改變,也不能突然全部改變,中國需要改革而不是革命,穩妥是前提,否則崩盤,這是國情。懂國情接地氣尋找“供給側醫改”突破口,對醫改成功和產業正道意義非凡。
(一)懂國情是正確判斷中國醫療服務現實
中國醫療機構分級為三二一甲乙,三甲醫院是政府定格最高等級,民眾自然認為三甲醫院專業水平最高、其中醫生技術能力最強,醫生在三甲醫院是名醫、不在是庸醫,非三甲醫院醫生生存艱難紛紛逃離,全國人民看“協和”就能理解,看病難只在三甲醫院。三甲醫院醫生不差錢,政府保護醫療服務秩序,其中醫生相對更有安全保障,“社會地位、經濟利益、職業安全”三位一體,不容易進入三甲醫院醫生怎會離開?加上工作忙,怎會去外出多點執業?何況院長不開心,醫生怎會日子好過?醫生離開三甲醫院還會被認為另類。可以說三甲醫院醫生多點和自由執業政府政策是只雷聲不下雨的偽命題。醫院分等級讓民眾在三甲以下醫院就醫恐懼,分級診療是設計者美好愿望的單相思,民眾就醫怎敢選擇醫術水平不被信任的低等級醫院。醫藥分家讓醫療服務責任難分,缺少藥品進醫院二次議價,沒有了經濟手段的院長管理醫院難度增加。醫保費用如瘋牛、財政投資無底洞、民眾看病難滿意,政府不得不推出鼓勵社會辦醫增加供給政策。社會辦醫的資本投資商業屬性和三甲醫院壟斷技術,怎可能在市場化非民生醫療服務施展拳腳,只能加入掙醫保民生錢境地,可以預見將再次推高醫保費用,造成民眾怨氣、社會痛苦的惡性循環。醫生是醫改成功核心,大學生畢業必須在三甲醫院完成三年“規培”才具備醫生職業資格,又將中國醫療服務推向絕境。大學生畢業規培不僅培養不出社會需要的全科醫生,還給三甲醫院天上掉下財政付工資醫院無成本大餡餅,還創造千載難逢壟斷后備醫生體制機制。只占10%大學畢業生有機會規培,其余90%意味著不能成為醫生,試問哪位家長敢讓子女讀醫科?學醫生源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差,名牌大學錄取分數線都剔除醫科,中國醫生來源令人擔憂、人才正在枯竭,再下去民眾怎樣看病?實在悲哀。誠然美國醫生規培與八年學制醫科四年沒有臨床實習相關,中國醫生培養完全以別于美國,本科學制5-6年中1-2年臨床實習期,且國家有統一教學標準,為什么大學生畢業時就不能發給他們初級全科醫生資質,何況各地住院醫師規培質量參差不齊,可以規定初級全科醫生不能獨立執業,要知道年輕醫生不會被病人選擇,即使3年規培仍然年輕,也不會被病人選擇。只有在主診醫生手下悉心培養、嚴格教誨年輕醫生才能成長,如果出問題責任在主診醫生。
(二)“健康管理·體檢”服務徹底市場化是“供給側醫改”突破口
改革是痛苦的,需要勇氣。只有懂國情設計民眾樂于接受、接地氣有序有效推進才能改革代價最小,否則事與愿違改革亂套。醫改要圍繞醫療服務劃清民生和非民生界線展開,當下非民生醫療“徹底”市場化還不能全面急速推出,要遵循“民生醫療保障民眾不慌張、風險醫療安全專業不偏離、健康產業規范發展走正道”原則,尋找復雜醫改簡單化懂國情接地氣的“供給側醫改”突破口。筆者看來先從“健康管理·體檢”服務徹底市場化啟動,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震動最小、能夠發酵產生巨大威力的“供給側醫改”突破口。
首先、定性“健康管理·體檢”是非民生醫療服務。體檢是健康人身體檢查簡稱,最早使用在參軍、入學、招工等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體檢迅速成為民眾健康投資。賦予體檢重疾預防和診療把關專業私人醫療服務時稱作“健康管理·體檢”。“健康管理·體檢”不是“病危、病痛”的民生醫療服務,服務無底、費用無底,是標準的非民生市場化醫療服務,可目前三甲醫院卻占有90%左右市場份額,并呈迅速擴大的進一步壟斷趨勢,這完全是民生醫療服務越界和非民生占用財政投資的民生醫療服務資源,應該說是違法行為。
其次、三甲醫院開展體檢給醫改和產業帶來災難。三甲醫院是專科或者專科集合綜合醫院,“健康管理·體檢”服務屬全科專業,三甲醫院的全科是邊緣學科,沒有主流醫生從事,服務不可能專業。體檢是營利性業務,三甲醫院院長熱衷此項業務,發現和治療疾病一條龍服務看似方便病人,實際為利益鏈,醫療指標“逼迫”醫院選擇性收治病人,體檢便成為制造病人和增加病人選擇來源,結果應收治的病人可能得不到合理收治,增加看病難,不該收治的所謂病人可能被收治,發生醫療過度。體檢專業是健康人疾病預防,是沒得病時的享受性服務,不是生病不得不忍受性服務。病重者優先的醫療服務原則,怎可能對健康人服務到位?何況健康人恐懼與病人同一環境服務,抑制市場需求。再來看社會辦醫投資的剩余10%體檢市場份額,亂象叢生,充斥忽悠和惡性競爭,抓心腦抓癌癥的預防專業要求辦不到,主流醫生不屑一顧。以上就是三甲醫院開展“健康管理·體檢”貌似服務專業、實際市場壟斷對醫改和產業的惡果,“敬畏生命、誠信盡職”醫療服務本質一旦失去,健康經濟的產業基礎不復存在。
第三、剝離三甲醫院體檢服務是“供給側醫改”突破口
體檢服務專業風險較小,三甲醫院非民生體檢業務徹底剝離,由市場供給不會帶來任何社會震動和矛盾加劇,相反,非民生醫療服務產業屬性明確,資本投資必然活躍,靠“服務、專業、價格”市場競爭求勝必然專業和服務極致。當然,三甲醫院還有很多民生醫療服務越界,如手術搶救等專業風險大的特需服務,目前市場無承接能力,暫不是剝離時機。因此,“供給側醫改”突破口從剝離三甲醫院體檢服務開始最合適。
第四、徹底市場化“健康管理·體檢”服務的“供給側醫改”能夠發酵產生什么樣的巨大威力?
“供給側醫改”是“供給側改革”國家健康經濟戰略中提升醫療服務的重要內容。以“健康管理·體檢”服務徹底市場化為突破口,市場化投資非民生醫療預防成為專業獨立服務公正的第三方,發酵產生巨大威力會表現在:①財政投入回歸民生,更好保障民生;②重大疾病發病減少,民眾健康;③醫療把關、服務精準、避免過度,醫保合理控費、遏制費用瘋漲、減輕社會負擔、降低企業繳金,國家競爭力呈現;④改變民眾就醫習慣,市場化全科醫療專業先獨立,引領社區全科醫療獨立,民眾懂得全科醫療是專業,并不是專科下屬;⑤預防把關醫改完勝,減少醫療悲劇,化解醫患和社會矛盾;⑥降低藥物濫用、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資源、建設綠色環保中國;⑦醫療服務回歸敬畏生命本質,職業神圣崇高呈現;⑧社會誠信度提高,人世間相處和諧,社會風氣改善;⑨醫療健康服務勞動密集型新產業鏈誕生,大量就業、安居樂業、人民幸福。等等還可列舉很多。
結語:愿意還是不愿意、敢還是不敢對非民生醫療服務“徹底”市場化是評判真正“供給側醫改”標準,“供給側醫改”先從“健康管理·體檢”服務徹底市場化開始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
【人物名片】
宋維,男,醫學博士,中共黨員,上海俊維寓醫醫院(簡稱上海寓醫館)院長,上海俊維寓醫醫院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1961年5月南京市出生,1979年9月南京寧海中學考入第二軍醫大學軍醫系本科,1984年7月畢業留校附屬上海長征醫院任心內科醫師,1988年9月考入第二軍醫大學碩博研究生(博士論文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館藏號BSLW 2000 R541.4.138),1996年6月任心內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997年2月創立并擔任長征醫院特需診療科主任9年,承擔大量上海和軍隊保健任務,2005年11月創立并擔任長征醫院健康體檢中心綜檢教授,2007年12月以軍隊技術6級(正師待遇)自主擇業轉業,2008年3月設立長征醫院閘北分院(上海閘北區中心醫院)宋維名醫工作室,2008年5月成立創業醫院項目公司,2008年12月擔任美國德利醫療(納斯達克上市)中國區副總裁、醫療總監,2009年12月政府批準設立上海寓醫館醫院項目,2011年5月上海俊維寓醫醫院正式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