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化治療需要跨過幾道坎?
張凌說,對需要做甲狀旁腺切除術的患者,最理想的方案是內科和外科一起聯合,由外科負責做手術,內科負責患者的術前和術后管理,“如果兩個科室配合不好,會增加圍手術期風險。”
但是,在當前國內公立醫院各個科室普遍“單打獨斗”的局面下,別說是配合進行手術,就是前期尋找病因、確定治療方案的“多學科會診”模式也僅在少數大醫院得以開展。
“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代謝異常”的患者大多身體條件差,醫生承擔的風險大,所以有些患者在地方醫院是被拒之門外的。外科醫生想,我為什么放著健康人的手術不做,而要接收腎病患者?”張凌坦言。
不過張凌所在的腎內科和外科一直配合順利,“在我們醫院,治療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代謝異常,外科只負責做手術,患者的管理都由內科負責,治療風險也都由內科一并承擔,手術收入全歸外科。”
這樣一來,對外科而言,既降低了風險又增加了收入。對張凌而言,她正在做一項由北京市科委支持的關于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代謝異常的臨床研究課題,也正好需要大量病例的積累。但她也承認,這種看似內科“吃虧”的模式能夠順利推動,與她正在做課題的契機不無關系,要想讓這種科室聯合的模式真正“落地”,還得在政策體制上有所突破,讓多學科合作在醫院層面獲得重視和支持。
張凌強調,規范化的治療并不僅僅包括怎么做手術,手術是在患者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不適合再用藥物控制的情況下才會采取的措施。今年,司維拉姆、碳酸鑭、西那卡塞、帕立骨化醇等新型藥物進入中國市場,給患者帶來福音。“這幾種新藥是有劃時代意義的,有了它們,患者就有可能避免做手術了。”張凌說。
喜憂參半的是,這些新型藥物均未納入醫保體系,其高昂的價格使很多患者望而卻步。“可以說,國內醫務工作者手中可供選擇的‘武器’只有碳酸鈣、醋酸鈣、骨化三醇等國外趨于淘汰的藥物。即使這幾種藥物,在國內很多地區也還未納入醫保報銷范疇,嚴重束縛了臨床醫生的手腳。”張凌感嘆。
雖然有顯而易見的障礙待去突破,張凌希望能一步一步地走,首要解決的是向基層醫生去普及疾病概念、發病機制、診治原則等。自2012年起,中日友好醫院連續三年開辦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代謝異常論壇,今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張凌帶領的團隊將重心放在了該疾病規范化診治的基層醫院普及與推廣。讓她驚訝的是,9月16日,第一屆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代謝異常規范化診治的普及與推廣學習班上,中日醫院原本估計會有200名基層醫生參加,結果現場來了500多人。“基層醫生對這方面知識的渴求超過預期,希望該疾病的規范化診治能更快地推廣到國內更多單位,讓診治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張凌說。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