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似乎覺得看病難、看病貴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事實上,這在醫療資源被公認為世界上最豐富的美國也同樣存在。比如,藝人伊能靜近期與美國醫生的糾紛鬧得沸沸揚揚,她個人微博上控訴醫生沒醫德、水平低下。此前,演員李冰冰遭遇海外看病難,在微信中表示“思念祖國的醫護人員”。游泳運動員孫楊也曾吐槽,國外看病“真的貴真的難”。
不過,由此認為“還是國內看病好”,或者說國內看病難、看病貴是個“偽命題”,也同樣犯了簡單化、片面化的毛病。首先,要客觀看待國外的醫療制度。比如,美國實行分級診療,一般性的小病,首選就近診所或請家庭醫生。如果因頭疼腦熱去了醫院,又沒有醫保,醫生為避免風險,往往會把小病當大病治。所以,等待4小時、花國內千倍的費用,也就不足為怪。當然,這是美國醫療制度的弊端一面,并不說明其優點就不足以借鑒了。
其次,應當看到國內醫療體制改革取得的進步,也要正視和反思我們的醫患矛盾。新醫改實施以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實施,城鄉和地區間醫療保障服務差距逐漸縮小。但看病難、看病貴等深層次問題還未根本消除,表現出的焦點就是醫患沖突。醫生作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往往成為“出氣筒”和“替罪羊”。因此,破解醫患矛盾,既要“重末”更要“重本”。一方面,深入推進醫改,均衡資源配置,理順醫藥價格,還原醫療服務價值,讓醫者靠技術吃飯,多一些懸壺濟世,少一些敷衍塞責;另一方面,患者也應給醫者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責。如此,才能讓醫患關系回歸和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