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8月8日發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以下簡稱《指導原則》),對1994年公布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進行了修訂,指導各地加強“十三五”期間醫療機構設置管理。其中提到,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的限制。
《指導原則》強調,各地要嚴格調控公立醫院總體規模和單體規模,規范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加強信息化建設,逐步構建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就醫格局。
《指導原則》明確了2020年全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主要指標。根據指標要求,到2020年,中國每千名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醫院達到4.8萬個,其中,公立醫院3.3萬個,社會辦醫院1.5萬個;縣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500張,市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800張,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1000張。
據悉,與1994版相比,新《指導原則》在醫療機構設置基本原則中,增加了統籌規劃原則、科學布局原則和協調發展原則。新增的3項原則強調,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必須符合屬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嚴格控制醫療資源豐富的中心城區的公立醫院數量,鼓勵新增醫療機構在中心城區周邊居民集中居住區,以及交通不便利、診療需求比較突出的地區設置。控制公立綜合醫院不合理增長,鼓勵新增公立醫院以兒童、婦產、腫瘤、精神、傳染、口腔等?漆t院為主。促進康復、護理等服務業快速增長。
國家衛計委要求,地方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按照《指導原則》制定本行政區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每5年更新一次,根據考核評價的情況和當地社會、經濟、醫療需求、醫療資源、疾病等發展變化情況,對所定指標進行修訂。
繼續積極推動社會辦醫
7月1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在回應記者關于民營醫院發展的問題時表示,鼓勵和引導社會辦醫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轉變衛生發展方式、優化衛生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加衛生資源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重要途徑。國家衛生計生委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引導力度,嚴格規范行業管理,大力推動社會辦醫依法、有序、健康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民營醫院數量達到1.45萬個,占到全國醫院總數的52.7%,這個數據比2010年增加了106%。民營醫院的床位數量達到了103.4萬張,占到醫院床位總數的19.4%,比2010年增加了161%。
“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改善,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數量、床位數量、人員隊伍都在不斷擴大,而由社會力量所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毛群安說。
據毛群安介紹,近年來,我國在鼓勵社會辦醫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公開區域醫療資源規劃。我們要求各個地方制定并公開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體系的規劃,為社會辦醫發展預留空間,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二是規范醫療機構設立的審批。落實先照后證的改革,優化設置審批程序,為社會辦醫提供公平的發展空間。三是推進醫生的多點執業。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共有4.4萬名醫生注冊了多點執業,其中到民營醫院執業的占到了35.55%。四是減少運行審批的限制。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配置申請,重點考核人員的資質、技術能力等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的相關指標,而在床位規模、門急診人次等業務量評價指標的要求上,可以適當降低。五是加強財政資金的支持。衛計委協調財政部門,落實在臨床重點?平ㄔO等方面,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是同等的補助政策,提升社會辦醫療機構的臨床能力和學術地位。六是納入了醫保定點范圍。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新農合的定點范圍,穩妥地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的有序開展。
此外,毛群安也指出,社會辦醫療機構目前還存在人才和技術力量方面的困境,在醫療質量和社會信譽度方面還有待提升。
下一步,衛計委將繼續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積極推動社會辦醫療機構。毛群安表示,比如強化設置規劃,引導社會辦醫有序發展。引導社會辦醫療機構走差異化發展道路,與公立醫院形成功能互補、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格局。鼓勵社會辦醫舉辦新興和急需的健康服務業,包括老年護理、日間護理、臨終關懷等。同時,我們要積極引導社會辦醫療機構走內涵建設的發展道路,不要片面地擴大規模。同時,進一步加強全行業的監管,堅決依法懲治和打擊違法違規的行為和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在簡政放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服務,推動行政審批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監管和指導力度,按照國務院的要求,放、管、服結合,多措并舉,推動社會辦醫的良性發展。
解決公立機構不能解決的難題
日前,由中國醫院協會民營管理分會主辦,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協辦的“2016中國社會辦醫峰會暨首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年會”上,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發表了在社會辦醫方面各自的看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介紹了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社會辦醫保險定點的基本情況,并對社會資本辦醫提出了三點預期:社會資本辦醫的發展應更多地強調競爭性;社會資本辦醫的發展一定要具有創造核心價值的原始動力,注入中國價值創新的核心;社會資本辦醫能夠破冰,解決目前公立機構不能解決的難題,比如事業單位性質、人才激勵、社會治理等問題。
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在介紹深圳市醫療整體情況時表示,深圳市目前常住人口1500萬,但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為了滿足群眾不同層次醫療衛生的需求,深圳市目前致力于調動社會資本優勢,加快增加醫療資源總量,逐步實現構建多元化醫療體系格局,以實現滿足居民衛生保健需求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深圳市做了諸多探索與嘗試,包括規劃準入,撤銷壁壘,滿足現在多元化辦醫需求;構建公平市場競爭環境,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推進多元化辦醫格局,推進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辦醫互相合作局面。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隨著市場的開放,社會資本辦醫數量越來越多,而隨著其快速發展,一些優勢和問題也逐漸凸顯。優勢在于社會資本辦醫有著公立醫院之外的市場需要;內部政策靈活,人才積極性高;可進行精細化管理,服務質量高。而問題也很明顯,如政策上的磨合;國家公益性補償缺失;成本回收困難等。她還特別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為例,醫院在優秀管理團隊的帶領下,面對社會資本辦醫共有的問題,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充分利用北大醫學部現有資源,同時吸收全球優質資源,幾條腿走路,克服了諸多困難,逐漸找到并凸顯自身優勢。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對醫療衛生領域而言的機遇和挑戰、實施情況及措施等方面進行了主題分享。他特別指出,京津冀一體化將導致人口結構、疾病結構以及人們對健康需求的變化和調整。隨著京津冀公共服務均等化,整個健康產業將會出現巨大的市場空間,社會資本應該找到最能發揮出資本活力,同時是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地方,煥發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