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醫療圈里有關醫生個人品牌的熱議頗多,大部分都是行業一些大咖們主動給醫生出主意給建議和吐槽的,那又為什么醫生都不為之所動呢?這或許不是醫生不謙虛,抑或聽不進去意見,而是給建議和吐槽的大咖們自己也不曉得,既不負責如何實現,又不提供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出主意給建議和吐槽的,也是沒有能力來實現當下的現實,也就意識不到究竟靠什么才是真正解決落地的問題。
事實上,醫生個人品牌是一個高尚話題。就醫美醫生個人品牌說,該怎樣煉就?說白了,是那些懂得能經營自己的醫生,也就是具備職業精神的醫生,可能比起所謂的專業醫生更加適合。
醫美醫生塑造品牌價值鏈需突破現有的瓶頸
眾所周知,醫美行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業務范疇包括整形外科、皮膚美容科、中醫美容、口腔美容、注射美容五大類,大部分醫生是從過去公立醫院的外科、燒傷科、皮膚科轉型過來的,但各司其職。而如今醫美市場的快速發展則要求有更多的醫生能夠做到“通曉全科而精于一項”。誠然,多數醫美醫生都自以為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大部分醫生不曉得自己不擅長什么,即便是在這一點上有一些概念,但也往往認識不清。
如同很多時候,總是會在經驗與能力之間糾結,就好像買菜一樣,牛肉看起來新鮮一點,但好像又更想吃豬肉。糾結了半天,終于把豬肉買回家,才發現,這塊豬肉竟然是注了水的。所以,只看結果是不得要領的,追溯原因才有價值。
1、目前大部分民營醫院的醫美醫生充當的是“開刀匠”、“操作員”的角色,缺乏與求美者的充分溝通,無法滿足求美者“個性化”的需求,就我服務的一家民營醫院醫美中心來說,就有咨詢師故意設置障礙阻止醫生與求美者的前期交流,等醫生見到求美者時,求美者已經進了手術室或治療室。
2、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醫生的職業優越感和本位主義思想較強,放不下架子,無法滿足求美者服務層面的需求,而醫美本身是一項選擇性治療服務,非必須性治療,所以求美者對服務層面的質量要求更高,當醫生的服務能力跟不上時,醫患關系很難融洽和諧。
3、咨詢師分擔了醫生的營銷職能,咨詢師受業績壓力和醫療專業知識欠缺的雙重影響,經常會產生“營銷與生產”的脫節現象。很多醫美機構是咨詢師決定醫生做什么,而不是醫生告訴咨詢師賣什么,這種職能的錯位除了管理制度有問題,醫生缺乏對咨詢師的指導也是重要原因。
4、隨著社會經濟和市場的發展,求美者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由過去單一滿足功能性治療發展到功能兼情感的綜合性治療需求,一些高端的求美消費者甚至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大部分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無法滿足求美者多樣化需求,因此無法提升求美者滿意度,也無法創造高附加值的業績效益。顯然,醫美醫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技能仍停留在純粹的醫療技術層面,無法滿足求美者多樣性復雜化需求。
5、醫美醫生相對比較“專一”,做手術的不了解皮膚美容項目,做注射美容的醫生不了解手術項目等等。站在求美者角度,總是希望找到一個能為其提供全方位塑美的權威專家,盡管不一定要這個專家樣樣親自操作,至少能給于全面有效的建議。目前很多醫生做不到這一點,因此也很難贏得求美者的深度信任。
醫美醫生個人品牌基礎源于廣泛知識和人文素養的積淀
醫美醫生個人品牌打造中,最最重要的維度只有一個:就是品牌能不能滿足醫生職業化精神。就當下這樣一個熱議的高尚話題,很值得鼓掌和獻花。就求美者這一消費者來說,這個“好”字已不是傳統意義上說的美麗成功,更包含有求美者的醫療體驗。
換句話說,發現求美消費者醫療需求是起點,要進一步對“需求”和“消費者”在兩個維度上進行聚焦,甄別出“真實需求”和“潛在消費者”。“真實需求”是要確定求美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潛在消費者”則是要找到對需求最敏感的求美消費者。不是如何滿足求美消費者需求,而是如何“更好地”滿足求美消費者需求,“更”就是信息化時代的求美消費者真實需求。
事實上,醫生個人品牌的建立有道與術之分,學道是來打造自身的領導力,學術是來解決診療環節中的實際問題!在接診與病人溝通交流過程中,通過常規的問答,借助檢查結果的數據分析,就能夠初步判斷病人基本的情況,而后期的診療就可以做出修改,或者與病人再進行溝通交談,并且這些是否效果如何都會體現在病人滿意的期望值上面。
鑒于當下不少醫美醫生已經被裹挾在某種同質化的職業生涯與社會價值結構當中,在這個大背景下,醫生僅僅是把醫美工作看作了一份普通的職業而已,而完全遺忘了觀念的傳承與醫者本身所具有的本分與社會潛力。特別在改善自身的技能或學習新技能方面,醫生在知識上的差距,都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得以彌補,但是,如今有太多因恃才傲物、而給自身造成偏見和無知的醫生,尤其是那些術業有專攻的醫生,往往對知識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價值議題的剝離,逐漸成為現今醫療行業的生存常態,就連專家教授,其實也很難從自己的學科中,提取出指導自己人生的養分,何況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不屑一顧,認為聰明的頭腦就可取代知識。
基于一個醫生的修養、見識、品性、視野等素養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做事的方式,甚至直接關系到醫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質素直接影響顧客的選擇與評判。很多醫生可能過去在學術研究包括臨床歷練過程中,更多的是在追求醫療技術的精湛和精細,在藝術的修養和修為這塊容易忽視,一個整形醫生除了是一個外科醫生,更應該是一個藝術家。作為一個美麗的使者,應該在藝術修養方面有較高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為求美者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讓求美者體驗到美的愉悅。
倘若醫生不具有廣泛知識,不清楚如今自身價值的凸顯,如何來贏得消費者公信? 醫生還是那種依靠單純的知識路徑,或傳統的醫療服務概念模式做診療服務,很難具有良好的口碑。對醫生個人品牌的建立,自身內功實力提升都是沒有長久的發展的空間,特別在是否能夠肩負起知識創新、觀念創新的使命,在學科專業發展方面很少有清醒的責任認識。
醫生個人品牌的建立,關鍵點是要解決好醫生的“三個痛點”和“三大能力”的問題。
隨著智能互聯網時代醫療服務信息的透明、對稱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以往那種強加給消費者或者是目標受眾洗腦式的,灌輸式的營銷方式已不適時宜。只有不斷地和外界進行溝通,才能夠讓消費者更好的去了解和理解醫美的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在和消費者前期的溝通以及后期的心理疏導方面,很多整形醫生技術都很好,手術做的很棒,能夠擅長充分的表達和溝通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一個醫美醫生,除了需要了解消費心理學和營銷學的業余知識外,最終是能讓消費者感受到醫美的每一項價值,這決定著醫生下一步有沒有可能被認可或者是傳播。怎樣讓醫生品牌得到更有效的傳播,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不斷的去向求美者目標受眾傳遞價值。為社會創造出價值,才能彰顯醫生現實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醫生要塑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洞察人性,關注人心,這樣醫生的品牌才會有溫度,才會符合消費者的想法和需求。
作為一個具有品牌的醫美醫生,在自己的價值構成中,除了要有過硬的技術,要有獨到的技術,或者是精湛的技術,個人品牌則是積累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具備了較強的醫療技術外,一定程度上應該還是一個公眾化有影響力的人,影響力層面包括行業地位、學術成就以及對自己的經營和管理能力和一個好的平臺。實際上醫美醫生是一個美麗的天使,除了要塑造美,還要傳播美,具有個人的審美情操和情趣,這樣才會影響消費者對專業的認可度和認同度。如今更多的是一種,能夠做到讓消費者感覺到體驗醫療舒適,就是一種好的體驗美感。否則的話就是緣木求魚,也就是忽悠或者是炒作。
醫生要尊重醫療行業規律、尊重價值規律,培育自己職業能力發展概率論思維,而不是一味習慣于用以前的傳統思維來武裝指導自己。倘若醫生能夠心知肚明自己的實際業務水平,就曉得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其實任何事情以這個角度看,都能找到座標,有了一個參照系,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醫生能夠持久專注地做好診療的事,在細微之處追求極致。
三個痛點分別指的是:醫生思維能力是指醫生對病人的醫療需求有沒有讀懂;專業性指的是醫生診療思維的能力,具不具備精益求精的診療技術;適應性就是醫生要有市場思維能力,也就是醫生的診療能力和服務能不能夠讓病人緊緊追隨。對于醫生的三大能力,既往是接診的能力、醫療文書撰寫的能力和顧客分類管理的能力。
醫生應該把自己培養成醫療美容領域的“全科醫生”。當學術專業化被奉為主流圭臬,醫生的專業背景其實還要附加上一種特別的素質,那就是對自身所處時代的主流價值始終能有一種自覺的觀察與警醒,并且能盡力描述出其中的邏輯與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其中,溝通與語言能力對醫美醫生來說,是專業技術水平得以充分實現的橋梁與通道。
醫生能力如今有新三樣:首先,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包括對顧客的心理疏導能力、顧客恢復期的安撫能力、整體形象的設計能力等。包括如何評判顧客的滿意度,比如顧客給醫生的感謝信具體好在哪?對自己及團隊有哪些幫助,以及是否有后續的醫美行為計劃,能不能讓顧客隨時想起醫生來;其次,在信息化的多媒體時代,如何制作讓顧客可聽、可視的醫美健康科普的能力?是否能制作受歡迎的醫美科普內容的能力;第三,個人品牌營銷能力,如何引爆自身醫美專業的亮點,能招人氣,讓顧客的量上來,之后讓顧客不自覺地去傳播。
對于醫生個人品牌能力發展來說,能力的邊界絕不是自己一出道就能給自己畫得了圓。能力是在實踐中通過不斷地挑戰未知而探索出來的。醫生只有最大程度的拓寬自己的眼界,才能更準確地找準位置,從容不迫地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成功。
作者:郭俊 原省級三甲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職業院長、資深民營醫療觀察與實踐者。健康界、醫學界智庫、醫界、華夏醫界網、新醫界等網站或自媒體常駐作者。文章如其他平臺轉載之,需要通過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