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個瓜果繽紛的季節,但是對糖尿病病人來說卻是個極大的誘惑與挑戰。不吃很難、吃了又怕,萬般糾結加上負罪感嚴重,讓一件本該美好甜蜜的事兒變得“復雜”起來。
為啥吃水果血糖升得快
專家指出,糖尿病病人選擇水果,其目的在于攝入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膳食纖維等有益物質,同時避免攝食過多的熱量。
可是,“糖友”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吃水果,血糖升得很快,超過吃米飯、饅頭等淀粉類食物。這是因為后者是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需要被腸道的酶分解為單糖主要是葡萄糖,小部分為果糖和半乳糖,才能穿過小腸黏膜吸收入血,這個消化過程需要一定時間,所以血糖會逐漸升高,給機體分泌胰島素降糖預留時間。而水果中所含糖分本身就是小分子物質,不需要很多分解的步驟,甚至是葡萄糖可以被直接吸收入血,所以血糖升得很快,而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有限,分泌的速度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降糖的需要,導致血糖迅速升高。從這個角度來說,吃水果后的血糖能夠間接反映糖尿病病人的胰島功能,血糖升得越高,胰島功能越差。
誤區一:不甜的水果不升血糖
糖尿病的飲食管理遵循總熱量控制的原則。因為脂肪提供的熱量是糖和蛋白質的2.25倍,所以富含脂肪的水果,即使口感不甜,但熱量很高,照樣升血糖,并且非常持久。由于脂肪吸收較糖分慢,所以血糖升高會緩和一些,特別容易被忽視。代表水果是榴蓮、釋迦果、香蕉等。如果吃100克左右的上述水果,需要增加1個小時以上的散步時間,才可能消耗掉攝入的熱量。
誤區二:酸的水果糖分含量少
水果中糖分含量大,含糖量一般在l0%~20%之間。水果成熟度越高,含糖量亦高。超過20%含糖量的有棗、椰子、香蕉、大山楂等鮮果;含糖量較低的鮮果有草莓、檸檬、梨、桃等。水果的甜味主要和糖的含量有關,此外還受果實中酸度影響,酸味大,口感甜味就小。所以,酸的水果,并不一定含糖量就少。
誤區三:甜的水果升血糖很強
糖類是天然甜味劑,蔗糖、麥芽糖、乳糖、果糖、葡萄糖,都能產生甜味。單位時間內升血糖迅猛與否,主要取決于食物中蔗糖、葡萄糖的含量和濃度,尤其是葡萄糖。果糖進入體內需要進一步代謝,并不直接升高血糖。
品種不同,水果所含糖的種類也不盡相同,如蘋果、梨等含果糖較多;柑橘、桃、李、杏含蔗糖較多;葡萄含葡萄糖較多。因此,葡萄不管多酸,所含糖分以葡萄糖為主,升血糖作用很強。而反之,西瓜94%是水分,糖分是果糖為主,升血糖作用并不強。進食西瓜血糖明顯升高,往往是不知不覺吃得太多了。如果糖尿病友,像吃蘋果和梨那樣控制西瓜的攝入量,血糖升高其實并不明顯。荔枝也是同樣的道理,含糖量高達16%,但也是以果糖為主,所以只要控制總量,其實血糖能夠保持穩定。
但高尿酸血癥痛風者要注意了,果糖能夠升高尿酸,等同于啤酒的效果,這類水果要少吃。
誤區四:吃水果吃皮有營養
水果皮是水果中膳食纖維最豐富的部位,削皮就相當于損失了很多膳食纖維。理論上應該吃皮,但是這些水果皮上的農藥用清水沖洗很難清洗干凈。2015年“世界衛生日”的年度主題為“從農場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責”,在發布年度主題時,世界衛生組織專門針對中國給出了建議:對根塊類蔬菜和水果要徹底削皮,對葉菜和水果在烹調食用前要用安全的水浸洗。所以建議大家,非有機水果,還是削皮吃安全。
誤區五:吃水果不監測血糖
糖尿病病人理想的血糖控制是全天24小時血糖正常化或者接近正常化,這就離不開血糖監測。很多病友只在早晨監測血糖,很少監測餐后血糖。或者僅僅監測進正餐以后的血糖,很少關注吃水果以后的血糖變化,缺乏關于自己的第一手資料,
由于每個人消化能力不同,胰島功能不同,用藥也不同,所以處理水果的能力也不同。實踐出真知,只有多測血糖,才能知道吃哪種水果,多少量是適合自己的。所以,吃水果前,最好上網查查水果的脂肪含量、富含哪種糖分,對其升血糖能力有個初步評估。吃水果后多監測幾次血糖,做到心中有數。(楊歡 王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