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李林是大一新生,來自西北地區農民家庭,今年如愿考上重點大學后,鄉親們都非常高興,紛紛為她置辦學習用品,她也為此感到幸運和自豪。可來到大學后,她發現城里的同學都身穿名牌衣服、用高端電子產品,而自己還穿著3年前的衣物、拿著父親用了兩年的手機;室友要聚餐,自己又囊中羞澀;就連見識、談吐也比不上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李林慢慢覺得自己一點優勢也沒有,低人一等,做什么都沒勁,于是情緒越來越低落,甚至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分析與建議:像李林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據調查,我國貧困大學生中有81.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15.5%的人存在嚴重自卑心理。家庭的貧寒,讓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無法接觸豐富的物質,父母較低的社會地位也使他們難以受到尊重,加之社會上對貧困孩子的負面評價,大學里的貧困生若無法進行自我調適,就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泥潭。自卑是一種消極評價,它不僅讓貧困大學生看不起自己、否定自己,還會導致他們無法積極投入學習、成長,在人際交往上也會變得封閉、敏感并由此感到孤獨、痛苦。因此,貧困大學生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克服自卑心理對自身發展很有必要,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來調整:
改變認知。自卑是一種主觀認知,而不是客觀事實。貧困生的自卑源自對自己不客觀的評價,認為貧窮就代表不優秀,這種想法是消極且錯誤的。出身貧寒的學生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可以借助親朋好友和師長、領導的評價,來幫助全面客觀地看待自身,而不是一味地用自己的劣勢和他人的優勢比,更不要以偏概全,用部分缺點來否定自己的全部。
拓展視野。貧困生不能只盯著成績,應該擴展視野,如果沒有條件“行萬里路”,那也爭取“讀萬卷書”,從書中獲得見識。因為眼界的開闊,會慢慢改變自己的思維,且書卷中的智慧還能讓人內心更加理性和平靜,不會輕易被外界言論、看法影響。
參與社交。雖生活經歷上有許多不同,但貧困生仍應積極融入大學集體。多與他人交往、參加活動,這樣既給自己一個了解別人的機會,也給別人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這對于貧困生保持心理平衡,開闊心腦有重要作用。自卑的貧困生尤其應多接觸性格開朗、樂觀、豁達、善于關心與尊重他人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習積極心態,不再將自己禁錮起來。
另外,家長和輔導員也應關注貧困學生的動態,加強對他們的引領,增加溝通,了解并幫助他們調整心態,使他們逐步轉化自卑,積極投身到學習生活中。▲
冬天對這些人來說是個坎!有幾點必須要注意 很多人都聽過,老人過冬是個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別是高齡老人。老人要是能扛過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過一年。不管是研究數據,還是專家分析,事實也的確如此。 【詳細】
溫潤益腎過“小雪” 3款食療方推薦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南方地區北部也開始進入冬季。小雪節氣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廣州市中醫醫院雜病門診主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我們要重視調養自己的情緒,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亦可配合藥膳進行調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