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本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惠民工程,有利于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在具體的發放過程中,卻遭到一些家長的吐槽。這是為何?一些地方的兒童營養餐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點兒“變了味”。某處于東部地區農村的教師反映,鑒于以往配送食物的過程中,出現過“縮水”或食物變質的問題,不少領導怕擔責任,于是把發放食物改為發放現金——讓學生自己隨意買,愛吃什么買什么。而一些基層農村學校為了省事,改為一個季度發一次。不過,因為怕學生把錢弄丟了,所以學校按季度給家長發錢,每個季度100元。(《中國青年報》10月24日)
●評判
營養餐不能缺道德營養
2011年12月,國家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小學生的營養,促進孩子健康發育和成長。2012年6月,教育部等15個部門印發《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等5個配套文件,規定學生“營養餐”應以肉蛋奶為主要供餐內容,供餐模式應逐步以學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為確保食品安全,學校負責人應陪餐。
目前,“計劃”已經進入第六個年頭,但從落實情況來看,顯然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必須承認,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此前被一些地方執行歪了,變成了“偷梁換柱計劃”、“以次充好計劃”、“發錢了事計劃”和“借機斂財計劃”,導致許多農村貧困學生,非但未能從這個善政中得到實惠,反而因“營養餐不營養”,吃壞了肚子,吃傷了身體。比如,近期網絡實名舉報,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大同初級中學老師們不交飯錢蹭吃初中學生營養餐,學校負責人陪餐,變成了全校老師“蹭”營養餐。
可見,營養餐不能缺少“道德營養”。侵占和克扣學生營養餐等荒唐事件的發生并非偶然,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現代社會的道德困境。當一些人喪失了誠信和良知,連救助農村貧困學生的營養餐都不放過,都要伸出一雙黑手,這時候,除了寄望于群眾和公益人士監督并留下鐵證,還需要學校信用自覺和教師人格自律,更需要教育部門及慈善機構用制度進行有效監管。因此,應盡快出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管理辦法”,加強營養餐食品衛生和資金安全管理,讓農村孩子吃得飽,更要吃得安全。(張西流)
●追問
營養餐究竟肥了誰
把發放食物改為發放現金,讓學生自己隨意買,愛吃什么買什么;為了省事,一個季度發一次,由家長代領;也有的營養餐補助和扶貧款不兼容。如此,營養餐變了質,更滋養不了學生。“肥”了的只能是不負責任的教育部門、黑心的商家,甚至不明其理的家長。那么,層層部署的監管又去了何方呢?
讓學校營養餐更陽光,是利在當代、功在長遠的好事情。在今年8月30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秀屏中學學生劉紅英,就表達了她的心聲:“我們吃飽了,吃的有營養了,就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我一定要好好讀書,不然怎么對得起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心,怎么對得起學校和老師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呢?”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他們食用的“陽光校餐”也就本應該干干凈凈、安安全全。這就需要嚴格把好食材安全的各個關口;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肅的問責杜絕從孩子嘴里“揩油”現象的發生;借助“陽光校餐”項目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提升這一民生政策的透明度;不斷加強營養健康教育,讓學生吃出營養、吃出健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其健康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更關系著民族的希望。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是切實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解決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問題有效途徑。面對存在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強重視、改進,確保每一份營養餐都吃得安全,每一塊錢都吃到學生嘴里,確保“營養餐”真營養、真健康、真陽光。(楊玉龍)
●質疑
教育質量也堪疑
家長們吐槽的原因,是在一些地方,由于在配送食物的過程中出現過“縮水”或食物變質的問題,于是就改為發放現金;而由于怕學生把錢弄丟了,就直接發給家長。至于這些錢最后能不能變成食物吃到學生嘴里,學生家長為了領100元錢,可能要請假來學校,耽誤比100元更多的收入,則不在學校的考慮范圍之內。
從這些地方的做法當中,我們只能讀出四個字:不負責任。這也讓我們擔心,如此不負責任,連一個上級撥款的營養改善計劃都完成不好,能夠教育好學生嗎?這不是上綱上線,更不是杞人憂天。其實從宏觀上講,不折不扣地執行營養改善計劃,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攝入充足的營養,擁有強健的體魄,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本該讓孩子們吃到營養的食物,結果卻變成了直接給家長發錢,這一部分教育工作顯然沒有做好。
其實在很多地方,為了推卸責任而在教育教學中打折扣的事情并不鮮見。比如很多地方為了減少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取消了統一組織學生春游,甚至取消了體育課和運動會上有可能帶來危險的項目。這樣的教育教學,貌似安安全全地完成了任務,實際上是偷偷打了折扣,只做了表面工夫。這種做法不是發現問題后解決問題,而是一直回避問題和掩蓋問題。不客氣地說,這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太平官思維在教育領域的體現。
從事什么職業,擔任什么職務,就要承擔什么責任。所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其他領域也罷,在教育領域也罷,如果凈想著自己頭上的烏紗帽,總是不想承擔起責任來,那么,真的不如別吃這碗飯,去找點別的事做。(劉昌海)
●建議
買起馬還要配好鞍
顯而易見,營養餐要做得好,需要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資金。但各地的財政狀況千差萬別,有的地方能進入預算籠子,有的地方屬于吃飯財政,未必有財力預算得上。這樣一來,把營養餐的事辦好,就需要想辦法了。
制度供給、中央投入等“大盤子”都已到位,學生能不能吃上營養餐、能不能吃得好,更直接取決于地方政府的“小盤子”。中央政策能否不打折扣地執行,補助標準夠不夠,配送體系怎么建,食品安全如何保障,這些問題,需要地方執行與頂層設計有效對接,把各項責任一一落實。
營養改善計劃并非代替午餐,也不是國家將這些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的午餐“全包”了,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做一個補充和改善。在統一的餐費標準下,怎么吃、吃什么不能搞“一刀切”。營養餐涉及22個省份、近千個縣、3000多萬學生,各地經濟條件不一樣,物價水平不一樣,孩子們的營養狀況、飲食習慣不一樣,學校供餐的基礎也不一樣,而補助的金額是按照人頭來的。在一些貧困地區,午餐的主食是孩子從家里帶的,“3元錢”的營養餐在這些地區可以用來解決午餐“副食”的問題,或作為課間的營養補充,可能有助于緩解“買起米做不起飯”的尷尬。
總之,把“3元錢”一發了之,恐怕無助于改善孩子的營養。要達到改善孩子的營養狀況、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需要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共同努力。買了駿馬,還要配好鞍子。(張全林)
●三言兩語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變了味”,與免費提供營養餐的目的背道而馳。
——周洪慶
營養餐被吐槽,緣于營養流失“變味”,使營養餐沒有真正到“胃”。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監督這項利好政策的落實到位,跟進完善各項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實現“陽光工程”的初衷。 ——叢蓮
營養餐成了有名無實的“空頭支票”,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必要的監管所致。
——朱丹
落實營養餐計劃,基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任務責無旁貸,如果怕擔責,如果不能將好事辦好,用老百姓的話說,那就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韓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