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在由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健倡議并發起舉辦的我國首個“全國心力衰竭日”新聞發布會上,張健教授告訴記者,“心衰并不是絕癥,多數是可防可治的”。
人的一生中,心臟持續工作為全身泵血。如果這項功能受影響,心臟泵出的血液不足以保證全身的需求,就可能引起乏力、呼吸困難和體液潴留(表現為水腫),這就是心力衰竭(心衰)。張健表示,很多人認為心衰是心血管病終末階段,實際上,經過規范治療的患者當中,1/3的人效果很好,可能達到臨床痊愈;1/3病情穩定,能延長壽命,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只有剩下的1/3預后較差,需接受加強治療,其中包括接受了心臟移植的患者。
三類人易患心衰。近年來,國內心衰患病率上升,常見的原因有:第一,心衰患病風險隨年齡增加。近年來,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心衰的發病風險明顯增高。第二,盡管心血管病救治手段提高,心梗等疾病的患者獲救率高,但他們的心臟問題依然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最后都可能發展為心衰。第三,我國的國民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兒童和年輕人喜歡高油脂的快餐,導致兒童當中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數增多,進而可能發展為心衰,這也是心衰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換言之,上述三類人也是患心衰的高危人群,應注意防范。
疲勞、勞動耐力下降是心衰的早期癥狀。“心衰是多種病因造成的臨床綜合征,可由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炎和過量飲酒等多種因素引起。”張健教授介紹,心衰最早的癥狀主要是容易疲勞和勞動耐力下降,比如說原來能上三樓,現在上二樓就覺得胸悶、疲乏、氣喘;之后可表現為一躺下來就咳嗽;再重一點,晚上會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要坐起來咳嗽幾下或坐20~30分鐘才能緩解。
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我們稱其為A期心衰,即心衰前期。這時心臟還沒有擴大,沒有心衰癥狀,應注意監測,定期復查,堅持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如果出現易疲勞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查超聲心動圖和BNP/NT-proBNP等指標,一旦確診,及早治療,抑制病情發展,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此外,應每天稱體重監測病情。水腫是心衰加重后的重要表現之一。平時若喝太多水、粥、茶、奶等液體,會加重心臟負擔。建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每天定時稱體重并記錄,如果三五天內體重增加了2~3千克,說明水腫加重,應立即咨詢醫生,必要時加用利尿劑。同時要控制鹽的攝入,吃鹽太多不利于體內水分排出。(記者張瑾)
秋季進補易跑偏 正確進補大盤點 迎來秋分時節后,可以進補了,特別是針對北方天氣特點,應補肝益腎、益氣養血。當下,很多人因為氣血不足而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精神疲倦、體虛潮熱、腰酸腿軟等癥狀,需要進補,但是進補不能跑偏了。秋季進補大盤點,教你如何正確進補度過“多事之秋”。 【詳細】
癌癥真相:免疫力≠抗癌力!免疫失調才是元兇 社會上關于癌癥最大誤區可能認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就可防范癌癥,故推銷保健品、食品給癌癥患者時,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的邊,就大行其道。因為人們總覺得: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嗎?其實,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