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臨近,月餅銷售火熱。有市民發現買回的北京二商集團宮頤府月餅包裝盒上有兩個生產日期,印跡清楚的日期是今年8月,模糊的則顯示為去年8月。北京二商集團宮頤府月餅銷售負責人表示,問題出在盒子上,月餅本身沒有問題。記者走訪各大超市,在不少宮頤府月餅包裝盒上看到有擦拭生產日期的痕跡。(8月29日《北京晨報》)
究竟是去年的月餅,還是去年的月餅盒?答案還是分不清。廠家有廠家的說法,消費者有消費者的疑慮——這事兒,總不能靠打嘴仗來解決。退一步說,就算是日期上涂涂抹抹“舊瓶裝新酒”,恐怕也不合規范。
放置好幾年卻依然容顏不老的“僵尸月餅”,雖然傳說比事實多,但幾乎每年都會攪動人心。在這個問題上,消費者秉持“疑罪從有”的邏輯也是人之常情,畢竟誰都不是火眼金睛。這些年,中秋過后“月餅去哪兒了”仍是個透明度不高的話題。會不會有“回爐重造”,乃至換個包裝繼續“征戰江湖”的,恐怕也不是無中生有。
國家衛生計生委頒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應清晰標示預包裝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日期標示不得另外加貼、補印或篡改”。此外,根據《食品安全法》,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且不說廠家能不能證明月餅是在新的生產日期當天生產,就算果真是個包裝問題,面對如此潦草的做法,工商行政與衛生執法部門亦當順藤摸瓜,在掘進真相的同時回應市場質疑。
據說從今年開始,五仁、蓮蓉月餅等再也不能隨意叫了。去年年底執行的月餅新標準將迎來實施后的第一個中秋。新標準中明確,五仁月餅要有5種果仁,蓮蓉月餅的蓮蓉含量、水果類月餅的水果含量等,也都有了明確要求。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配料精確與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底線是否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