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實證與主要結果
(一) 國民健康如何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首先,根據21個APEC經濟體的歷史數據,我們考證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各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增長情況。研究發現,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組中,當年組內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國家,其后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長速度越高。具體而言,人群健康指標分別采用了國內外常用的人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以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以期望壽命為例,在控制了其他決定因素可能對各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后,人均期望壽命對人均收入增長率的邊際影響非常顯著,約為10.43-2*0.067*(期望壽命),并隨一國期望壽命水平的提升而逐漸遞減。根據中國當前75歲的預期壽命估算:如果通過健康投資提升國民期望壽命一歲,新增健康人力資本將有助于提高中國人均收入增長率0.38個百分點左右。
(二) 國民健康水平取決于哪些關鍵因素?
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和健康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人類健康水平主要取決于遺傳基因、生活行為、環境條件以及醫療健康服務等四大類因素。一般而言,生活行為的影響最大,大約60%左右;遺傳和環境的影響次之,分別占15%左右;醫療衛生的干預作用最有限,僅在10%左右。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找到更新、更具有指導意義的一手證據。我們的結果顯示:
第一,我們考察了APEC經濟體的基礎衛生設施對其居民健康的決定作用,具體指標為居民能夠使用到諸如公共廁所與排污、干凈水、垃圾處理等基礎公共衛生設施的比例。基于嬰兒死亡率為健康指標的研究發現,基礎衛生設施可及性的健康作用顯著,其邊際影響為0.525。以中國現階段的情況為例,2012年的基礎衛生設施可及率為65%,即平均100人中有65人可以使用到上述基礎衛生設施。在此基礎上,每增加兩人的可及率,每1000名新生嬰兒中就可能多一個過上第一個生日。同理,我們還估算了公共衛生用水覆蓋率的健康效益,其平均邊際效益為0.822。具體到中國情況,2012年的衛生用水覆蓋率為92%,即100個中國居民中有92人可以用上干凈水源,如果平均增加到93人,嬰兒死亡率也能因此降低近一個千分點。
第二,在影響國民健康的生活行為中,我們特別考察了在人群層面上易觀察、影響廣、可度量的健康行為指標,其中發現國民的平均飲酒量對其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仍以期望壽命的健康指標為例,在控制國家間的其他條件下,居民每年平均多飲酒1升的國家,其期望壽命比他國平均要低1/3年(4個月)。根據部分數據的研究表明,吸煙行為對國民健康的影響應該更大。遺憾的是,由于跨國宏觀數據關于大眾吸煙的信息缺失嚴重,目前暫不能提供相關結果。
第三,針對醫療健康服務的作用,由于各國衛生服務總量的籌資機制和構成主體復雜,我們專注考察了各國政府投入所占衛生總開支比重的差異對國民健康產出的影響。研究發現,相對于個人醫療支出,政府衛生投入的公共健康促進作用更大、更顯著,其邊際影響為0.05,也即在同等衛生總開支前提下,政府衛生投入比重每高10個百分點的國家,對應的國民期望壽命平均高半年左右。
(三) 醫療健康服務業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根據21個APEC經濟體的觀察,其衛生服務占GDP的比重為6.8%;OECD國家的平均占比為10%。中國自2009年國家醫改以來,衛生服務規模不斷增長,2013年為5.57%,仍然處于相對低位。參考APEC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一個極其關鍵的宏觀經濟問題是:不斷增長的醫療健康服務業除了促進健康作用外,究竟對經濟增長與國民收入有何影響?為此,課題組試圖從三個方面尋求答案。
首先,我們考察衛生服務主要通過什么機制促進經濟收入的增長。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衛生服務包括醫療和健康服務兩個部分,具有極強的醫務勞動密集型產出特征,可替代性小,不僅直接構成經濟產出的主要部分,特別還具有高就業、促消費等重要特征。為此,我們具體估算了APEC國家宏觀經濟的衛生服務占比對家庭消費影響的關系式,其平均邊際影響為2.47。以中國2012年為例,GDP的家庭消費構成為34.7%,衛生服務比重為5.4%。如果提高衛生服務一個百分點到6.4%,將有助于促進家庭消費增長到37.2%。再考慮到公共與民營服務的影響差異,我們進一步估算了民營衛生服務的相應影響,發現其對家庭消費的邊際影響更高達3.89,佐證了我們關于衛生服務主要通過直接經濟貢獻和促進家庭消費兩大機制發揮作用的猜想。
最后,我們考察了衛生服務業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系。在控制了樣本國起始年份的人均收入等因素后,研究結果發現:人均衛生服務水平越高的國家在后期的人均收入增長也更快,其邊際彈性為1.225-0.06*ln(人均衛生服務)。以中國2013年為基礎估算,人均衛生服務為372美元,人均收入為6695美元,其相應彈性為0.87。因此,未來人均衛生服務增長10%,或37美元,將有助于促進人均收入增長8.7%,約583美元。
三、 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國正值中等收入的經濟轉型與醫療體制改革的關鍵階段,系統科學地研究經濟增長與國民健康的關系,將為科學治國提供重要的參考。基于經濟發展與健康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該報告特別匯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APEC經濟體的長期發展數據,對其跨國間的國民健康與收入增長關系進行了系統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三個關鍵結論:
其一,國民健康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本,是決定勞動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從而對國民收入的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二,國民健康是相關“投資”才能獲得的結果,這些“投資”包括良好的環境條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適宜的醫療健康服務。
其三,醫療健康服務既是維護國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決定國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還具有促進就業和家庭消費的比較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關于國家發展戰略的政策建議:國家醫改不僅旨在解決國民看病就醫的制度安排,同時還應科學審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全面影響與作用機制。該報告基于APEC經濟體的發展數據,證實一個基本判斷:醫療健康服務不僅是維護國民健康的必要投入,也是促進就業、擴大內需與家庭消費的優勢產業,必將越來越主導21世紀人類經濟的資源配置與長期發展。作為崛起中的全球經濟大國,中國無論從自身發展還是全球發展的視角,對此都不能誤判、懈怠,而應積極主動,開展相應的國家發展頂層設計研究,盡早付諸行動。
2015是落實國家十二五醫改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邁入“新常態”后的始發關鍵期。縱觀經濟,盤點醫改,展望未來,三點建言。第一,大量實證顯示,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是國家解決基本醫療籌資的明智選擇。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可以更好滿足國民越來越多元的差異服務需求。第二,中國醫療服務供給體系當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資源短缺,而是長期行政干預積累所致的人財物資源過度集中在大醫院的系統性問題,因此醫改的重心只有去行政化導向,才可能促進資源的全社會流動,解決醫療服務的長期“擁堵”。第三,在繼續完善現行的疾病醫學服務體系的同時,必須加速發展健康醫學主導的現代大健康服務業。現代大健康服務業在醫療服務的基礎上,延伸涵蓋了包括促進全民身心健康和康復養老等相關產品、服務、文化與信息等新興內涵。2013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中國發展大健康服務業提供了政策基礎。結合本報告的研究結果,我們深信:投資國民健康,促進經濟繁榮,應當是新常態下中國發展的優先選項。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