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 (王宇鵬)虛假廣告的問題存在已久,醫療健康領域更是重災區。今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閱通過了廣告法修訂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超英在今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修訂的廣告法加大了對虛假廣告的打擊力度。針對實踐中比較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比如藥品、醫療器械、醫療、保健食品廣告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作出了規范。
養生節目不得變相發布廣告
以“專家講知識,患者談療效”形式出現的養生節目近年來層出不窮,看似傳播健康,實則推銷產品。
3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通知,要求立刻停播31條違規廣告,其中涉及健康養生類的接近半數。
通知明確指出了問題所在:“心腦衛士”、“疼痛病治療”等廣告以節目的形式,采用主持人主持、專家推薦、現場互動、消費者作證明的方式,變相為產品或服務作廣告宣傳,且存在夸大夸張宣傳、誤導消費等問題。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近年來先后有“健康365”、“杏林好養生”、“楓葉正紅”、“朝花夕拾”等多個健康養生節目以講座之名變相發布虛假廣告并夸大產品功效,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叫停。
為規范養生欄目,廣告法修訂草案增加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音像出版單位、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廣告。
對于增加此項規定的意義,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劉銳認為,這有利于打擊那些手法隱蔽的違法廣告,“我們不僅要反對廣告與法律法規的直接對抗,也應當對‘變相’、‘變通’等隱蔽違法、蠶食法治的現象‘說不’,這也是廣告真實性的必然要求。”
保健食品廣告不得涉及疾病治療
批準功能只有“緩解體力疲勞”的某品牌參茸片,經過養生節目的一番包裝,從保健食品變成了具有促進血管擴張、增強心臟功能,增強骨鈣沉積等多項治療作用的“良藥”。
去年1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專門針對“楓葉正紅”節目發出安全警示,提醒消費者,該節目中推銷的某品牌參茸片,實則保健食品“冒充”藥品,并不具備其宣稱的治療疾病作用,不要盲目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認為,虛假廣告的蔓延源自于商業利益的驅動。目前醫藥保健食品市場正呈現出巨大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這讓一些渴望在市場機遇中掘金的商家動起了“歪腦筋”。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去年2月發布的報告《從洞察到行動:掘金中國保健消費品市場》指出,中國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全球領先,2020年,中國保健消費品市場規模有望超過4000億元。
“只重商業利益,制作發布誤導性的保健品廣告,對消費者輕則造成經濟損失,重則造成安全事故,破壞了保健食品行業形象,讓老百姓的信賴感幾乎消失殆盡。”王大宏表示。
對此,廣告法修訂草案做出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不得聲稱或暗示廣告商品為保障健康所必需,并應顯著標明“本品不得代替藥物”。
劉銳表示,針對保健食品廣告內容的禁止性和強制性規定,核心思想就是廣告必須真實,藥品廣告和保健食品廣告之間的界限必須明確,不僅不能夸大虛假,誤導日益重視生命質量、病急亂投醫的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還要盡到合理提示消費者的義務。
“將這一亂象納入法律進行治理,對于行為規范的保健食品企業是一種鼓勵,對整個行業會起到激勵良幣驅逐劣幣的作用。”王大宏說。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