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疼痛不是小事,別硬扛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喬業瓊)據中疾控微信公眾號消息,疼痛,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不愉快體驗,它其實是身體發出的一種“警報”;而很多人卻選擇忽視、忍耐,甚至忽略其背后的健康隱患。每年10月的第三周是“中國鎮痛周”,今天聊聊關于疼痛的那些事。
疼痛不是小事,別硬扛
疼痛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是人體受到損害或疾病侵襲的預警性信號。根據其持續時間,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疼痛時間少于3個月(如術后痛、創傷痛)。
慢性疼痛:持續或反復發作超過3個月的疼痛(如腰背痛、關節炎、神經痛等)。
疼痛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導致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和失眠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及時就診:認識疼痛科
當長時間遭受疼痛的困擾或在其他科治療疼痛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去疼痛科就診。
疼痛科是一個專門診斷和治療各種疼痛疾病的科室,通常會采用藥物治療、神經阻滯、微創介入治療等方式為患者緩解疼痛,同時采用多學科綜合的方法,對疼痛進行全面評估和治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自我管理:做自己的“疼痛管家”
面對疼痛,可以采取一些積極的自我管理方法:
一是記錄疼痛日記。用0-10分標注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如刺痛、燒灼痛、麻木等),記錄發作時間、發作誘因(如久坐、受涼等),規律記錄可以幫助醫生更精準診斷。
二是非藥物緩解法。冷熱敷:急性損傷48小時內冷敷,慢性勞損熱敷;適度運動: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游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增強肌肉力量,改善慢性疼痛;放松訓練:深呼吸、冥想、音樂療法等有助于緩解緊張,減輕痛感。
三是遵循用藥原則。避免盲目用藥,遵醫囑用藥是第一原則;遵醫囑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警惕肝腎功能損傷;合理用藥,避免自行調整用藥劑量和種類。
綜合管理:多學科協作破解疼痛密碼
疼痛的成因復雜,往往需要多學科協作(MDT)的聯合干預,如疼痛科、康復科、心理科、中醫科等。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連續發布《疼痛綜合管理試點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明確提出進行疼痛綜合管理試點。
疼痛患者在緩解疼痛的同時,也應兼顧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的恢復。
疼痛不應是人生的“必修課”,而是可以通過科學管理控制的“無痛課”。今年鎮痛周,呼吁大家一起關注身體信號,不再對疼痛“習以為常”;長時間遭受疼痛困擾時,及時就醫別硬抗;主動學習疼痛知識,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