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通
預防骨頭“變脆” 35歲前“存鈣”是關鍵
人民網記者 丁亦鑫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中國主題為“健康體重 強骨健身”。全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達19.2%,其中女性發病率顯著高于男性;而在65歲以上人群中,這一比例攀升至32%,女性更是超過半數。
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宋德恩在接受人民網健康“醫”點通欄目采訪時表示,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患者骨折風險顯著升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科學預防:飲食、運動、習慣三管齊下
在預防方面,宋德恩提出三大關鍵策略:
一、飲食日曬,給骨骼“充電”
牛奶、豆制品、小魚小蝦、綠葉蔬菜等都是優質的鈣來源。然而,僅補鈣并不足夠,維生素D和維生素K在鈣的吸收與骨骼沉積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維生素D主要通過日曬合成,建議成人每天裸露皮膚接受陽光照射10至20分鐘,避開強紫外線時段。維生素K則廣泛存在于深色綠葉蔬菜中。
二、適度運動,刺激骨骼
骨骼健康離不開適度刺激。低風險人群可進行跑步、騎行、阻力訓練等中高強度運動;高風險人群則推薦快步走、太極等低強度活動。規律運動有助于維持骨密度,減緩骨質流失。
三、遠離不良生活習慣
戒煙限酒、控制碳酸飲料與咖啡因攝入、減少高鹽飲食,是保護骨骼的重要措施。這些習慣已被證實會加速鈣質流失,影響骨骼健康。
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目前,骨密度檢測是診斷骨質疏松的主要手段。若發現“骨量減少”,可通過調整飲食和加強運動進行干預;若已確診“骨質疏松”,則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用藥,防止病情惡化。
宋德恩強調,骨骼健康如同“儲蓄”,應在35歲前積極“儲備骨量”,中年之后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享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