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健康科普陣地 擴大健康傳播聲量
健康科普作為連接專業醫療與大眾需求的橋梁,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健康科普工作科學、規范、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人民好醫生科普行動共創空間項目”啟動現場。
8月8日,來自全國多地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北京,圍繞打造健康科普創作隊伍、提高衛生健康專業技術人員科普表達能力、推動健康科普作品提質擴容等話題進行交流。人民健康聯合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于交流現場啟動“人民好醫生科普行動共創空間項目”,合力打造權威、規范的健康科普生態鏈,進一步推動衛生健康行業科普工作發展,助力提升居民健康素養。當天有多位業內專家成為“人民好醫生科普行動共創空間項目”專家組成員。本項目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和華潤醫藥商業集團共同支持。
多位專家成為“人民好醫生科普行動共創空間項目”專家組成員。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列為十五項重大行動首位,《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7年)》《“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等對加強健康促進教育、普及健康知識提出要求。在有關政策的推動下,健康科普日益成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注腳。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常務副會長周先志認為,健康科普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人民好醫生科普行動共創空間”項目的啟動,是推動醫學知識普惠、守護人民健康的創新舉措。針對項目的落實,他提出三點建議:“共建權威內容生產體系,圍繞重點領域開發知識庫,建立審核機制;共創多元傳播生態格局,組織跨學科團隊,針對重點人群打造精準內容,善用新媒體技術;建立科普人才培養機制,建立聯動機制,讓青年專家脫穎而出,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公益科普工作是連接專業醫學知識與大眾的橋梁,將專業的醫療術語轉化為易懂的健康知識,助力公眾加強疾病防控,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數字資源部部長張峰介紹說,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秉持“守護人民健康,紅十字‘救’在身邊”使命,長期致力于改善、守護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重點聚焦應急救護知識的傳播。他建議整合資源、形成公益合力,聚焦基層醫生科普能力建設,協助一線醫生將臨床經驗轉化為健康指引,成為群眾身邊的健康“講解員”,并呼吁更多社會力量關注支持公益科普,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作為項目支持方代表,華潤醫藥商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郭俊煜認為,打造新科普生態,樹立未來科普標準,不僅需要醫務人員成為科普的創作者和先行者,也需要企業等社會力量,運用互聯網等現代手段,將醫學專業知識轉化為群眾通俗易懂的健康常識,讓健康科普惠及更多人。“作為平臺型流通企業,我們將守住初心,繼續依托物流配送,將藥物及時送達患者,將藥械配送‘硬網絡’轉化為健康知識傳播‘軟通道’,響應政策號召、積極聯動各方,讓科普工作落地,助力增進群眾健康福祉”。
“人民好醫生科普行動共創空間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了項目具體情況及落地路徑:“該項目旨在培養高素質科普隊伍,提升醫務人員科普能力,推動優質健康內容生產。未來三年,計劃組建30人的權威專家團隊,聯動三甲醫院建設共創空間,爭取覆蓋1萬名以上醫生,打造權威科普數據庫。通過組建專家組、協作建設共創空間、征集科普作品、總結經驗,讓健康科普有‘溫度’和‘準度’,既能‘接地氣’又能‘守底線’。”
交流現場,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陳勇、溫州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徐邁宇、北京佑安醫院肝病內科首席專家孟慶華、天津市南開醫院心內科醫生李鶴等就構建良性可持續的健康科普生態展開探討。專家們建議,一方面應激發醫務人員投身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創造性,鼓勵他們面向公眾創作更多實用、適用的健康科普內容;另一方面還要加強鍛煉臨床醫生的科普創作技能,充分發揮臨床醫學專業優勢、提升健康科普的創作能力,制作更多優質的健康科普作品,助推健康科普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