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在心理學上也叫“筑墻逃避”,我把冷暴力總結為“六不”,不看,不管,不問,不搭理,不關心,不連接。
在我咨詢的案例里,有越來越多的來訪者和我說到婚姻生活中的“冷暴力”的問題——“雖然所有的窗戶都是敞開的,但屋內的空氣仍然像凝固了一樣,讓人喘不過氣來,安靜得讓人歇斯底里”,王女士向我道出心情故事,“他根本就把我當空氣!”
剛結婚時兩人很相愛,身邊所有人也認為他們很相配。生下孩子一兩年后,丈夫對她的感覺就有了180度的大轉彎。
他下班后總是流連在辦公室,很少回家吃晚飯,就算回到家,也總是冷著一張臉,面無表情,不言不語。她無數次試著跟他溝通,他不置可否,最多說個“好”或“不好”;她追問他為什么不理不睬,他的反應是“很累,不想說話、有什么好說的?說什么呢?”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態度。
剛開始王女士會歇斯底里地去激起他的注意力,后來也不奏效,丈夫反而更加用冷漠的態度對待她。這樣相敬如“冰”的日子過了好些年,唯一能讓他們多說一些的話題,是和小孩有關的生活安排。
近期王女士常常感覺到興趣下降,無精打采,感覺到委屈、被控制,感情變得脆弱容易激動,心理上常常感覺到孤獨。“與其這樣生活,還不如離開。”但她對婚姻又有諸多不舍,在離與不離之間產生嚴重心理沖突,因此前來求助。
這就是典型的“家庭冷暴力”,冷漠、輕視、放任關系或疏遠的精神暴力形式,是一種典型的隱性情感暴力,具備嚴重的殺傷力,長期處在冷暴力中“受虐者”的當事人很容易陷入抑郁的狀態當中。
冷漠不語對婚姻傷害更大
現實婚姻生活中,家庭冷暴力事件并不少見,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八成離婚案件都存在家庭冷暴力。一個本應該是幸福的港灣卻演變成冷漠的冰牢,讓人心痛。
冷暴力常見的特征包括:漠不關心;將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有意回避兩人接觸;惡語中傷、冷嘲熱諷;停止或敷衍性生活;對家事完全不負責任。有的人甚至還會突然失蹤一段時間,完全不顧忌家人的感受,放任自己的情緒,跟著感覺做一些事情,不去承擔夫妻和家庭的義務及責任。
研究顯示,在出問題的婚姻當中,冷漠不語比大吵大鬧對婚姻的傷害更大,更容易導致婚姻破裂。
大吵大鬧雖然不理性,至少還有相互溝通表達不滿的意愿,比較容易知道彼此的想法及感覺。若是冷漠不語,不但找不出癥結,往往還反映出心灰意冷、不愿努力的決心。長期相敬如“冰”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外遇。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婚姻自然無力求生。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肢體暴力,冷暴力大都出現在知識分子家庭。原因在于:
1. 他們因為受到社會角色的約束,比如從小就被教育“君子動口不動手”。
2. 認為身體暴力是野蠻的方式,所以就往往會采取一種非常隱蔽的冷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3. 受教育多,對感情的要求也就較為細膩,自尊心更強,誰也不愿意向誰示弱。
4. 在法律上較懂得自我保護,所以不動手,也不愿動口。
家庭冷暴力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在發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的家庭中會出現夫妻互不理睬的現象,30%以上的人會出現摔門而去或者摔東西的行為,48%的家庭會出現語言辱罵和言語攻擊的行為,而真正出現丈夫毆打妻子行為的家庭僅占有20%。通過這樣一個調查,我們發現,家庭冷暴力是一個社會現實,它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現實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理解冷暴力背后的意義很重要
冷暴力有時候是一種分手的手段,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冷漠
他突然變得很忙,對你沒有那么多的關心了,人也冷漠下來。當你覺得難以忍受時,可能會質問他發生了什么事,而他只會用“忙”“累”“壓力大”之類的理由應付你。
第二階段:你試圖以退為進
他不再主動聯系你,關系日趨冷淡,你可能會因此抓狂,情緒也隨之起起伏伏。最終當你覺得無法承受時,會說“我受不了了,我們分手吧。”然而你卻未必是真要和他分開,其實是想挽回他對你的關注。此時對方往往看起來也有了觸動,會哄哄你之類的,你們的關系有所緩和。
第三階段:拉鋸戰
緩和的日子很短暫,他又開始冷落你,而且變本加厲,這讓你徹底失去耐心,在要不要做個決斷的問題上反復折磨自己,情緒狀態變得很差。此時你再提分手,他就不再回應了,只是保持沉默。
第四階段:絕望、清醒、結束
你終于決心離開,而他的態度仍然曖昧。當你看清事實時,一切也就畫上了句號。
其實你不必讓自己受盡折磨才選擇結束,身處冷暴力之中的時候,你就可以讓自己走出這種黑洞。然而,離開精神或情感虐待的親密關系并不比遠離肢體暴力更容易,這是因為虐待者往往都是心理操控高手,受虐者有時甚至不覺得自己正在遭受暴力,而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冷暴力的背后,實際上是“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強迫性重復的心理機制。
冷暴力的主觀故意性表現在潛意識層面,是由于被潛意識中的某些信念控制而發生的,有被虐者也有施虐者。被虐者有的時候也會變成施虐者,施虐者也會轉變成被虐者。如果你在生活中不得不不斷扮演施虐者或者受虐者的角色,都會是一種非常痛苦的體驗。
前者是在嬰幼兒時期,因為被母親極度忽略,在絕望中不得不產生了對冷暴力的全盤接受。
之所以在這個年齡段遭遇冷暴力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幼兒尚無法區分自己與父母的主客體關系,基本沒有自我的概念,因而更容易對父母產生認同,從而實現自我保護的目的。他感覺不到自我存在,對這種無存在感的處理方式就是繼續隔離,拒絕感受自己也拒絕感受別人。同樣,他們也無法去體會到親密關系中的其他人的需要。我們知道每個人內在都有至少三種模式:內在父母,內在孩童和成年自我。這種情況的自我模式,基本已經完全與“內在孩童”隔離了。
而后者是在童年遭遇冷暴力對待,也許很多家長的冷暴力沒有那么極端,但類似“對小孩不理不睬使其屈服”的所謂“教育方式”也并不是很少見。這種情況下,孩子已經有明顯的自我觀念了,開始感受得到什么是“你”什么是“我”,而對“你是如此對待我”這種情況做出反應,因而對自我被忽視被貶低,會感受更強烈明顯。長期在這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自信(沒有價值感),不獨立(沒有存在感),軟弱無力,沒有自我界限,遇到不公平待遇不敢反抗,沒有安全感,對冷暴力痛恨,深受其害,但是表現為害怕重復小時候的命運,因而反而更容易再次進入被冷暴力對待的關系,不斷地重復小時候的模式和創傷,在其中掙扎。跟前者恰恰相反的是,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基本是生活在“內在孩童”當家做主的模式里面,偶爾會有“成人自我”出現維持自己的生存狀態。
這兩種方式看似相反,但是受傷的同樣是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反過來,在這種父母處于冷暴力關系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前者可能對孩子同樣冷暴力,而后者則更可能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內在孩童”的需求,對孩子造成過度關注。無論哪種方式,這都可能再次開啟下一代冷暴力模式的溫床。因此,覺察到原生家庭對彼此的影響也是打破僵局的重要部分。
打破冷暴力的秘訣
打破冷暴力,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件事:
第一,真實面對自己,看清自己的價值觀、目標和需求,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去創造。其實,我們小時候的舊傷,伴侶只是負責把我們這些傷痛挑起來,我個人覺得,我們是否能得到尊重是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自己如何去創造幸福的。
第二,不要被對方的情緒所引誘。不要因為對方,而失去自己原來的面貌。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一個能夠做自己的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親密關系當中,為對方留出空間和時間也是非常必需的,雖然雙方的興趣相投非常重要,但只有你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圈子,你才有可能為對方創造更多的驚喜和可能性。兩個人的能量是互相影響的,你成為“小太陽”,自然會融化他。
第三,學會一致性表達需要。在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是能做自己,而不需要隱藏自己,如果能在關系中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無評判、無強加,那這樣對方會覺得安全,自然愿意靠近你,最美的親密關系就是彼此幫助把對方最好、最美的樣子呈現出來。
第四,尋求幫助。必要的話,向親友或專業人士求助,一起去探索冷暴力背后的多種可能性,以獲得更多的選擇。
每一段冷暴力背后都有兩個不被理解的靈魂。在家庭冷暴力中,其實雙方都是受害者,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最基本的需要就是愛和連接。而決定愛和連接的就是愛的能力,愛的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擴充心的容量,覺察到冷暴力的存在,是重獲自由的第一步,用愛去拉近彼此間冰冷的距離,就能找回幸福的熱情。
(作者系資深職業二級心理咨詢師、婚戀情感資深指導師,心理專欄作者,青島市黃島區家庭教育研究會指導師 羅麗)
《柳葉刀》曝中國最“難纏”疾病排行榜 有些病,雖不要命,但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什么病最“難纏”呢?在剛剛出版的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中國研究人員公布了影響國人生活質量的常見非致死性疾病,其中位列前三位的是腰背痛及頸部疼痛、聽力受損、抑郁癥。這也是“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 【詳細】
網轉蟹黃不能吃,因其可能致癌,當真?! 金秋十月,蟹肥膏美,又到一年吃蟹時。今年的螃蟹又比往年便宜,愛吃螃蟹的人有福氣了。可日前一篇《美國衛生局叫停華人吃蟹黃,因為其可能致癌》的文章卻在朋友圈瘋轉。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