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世界上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同時有更多自殺未遂發生。自殺已成為全球15~29歲年輕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博士說:“自殺,一個都太多”。今年的9月10日是第14個“世界預防自殺日”,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梁紅針對公眾對于自殺的5個誤解進行了專題講解。
任何人的自殺都是悲劇,自殺對家人、朋友、家庭的影響深遠且具有破壞性。如果關系密切的人自殺死亡,這種影響會更持久。如今,與自殺有關的禁忌和恥辱感仍持續存在,人們通常不尋求幫助而總是獨自一人面對。我們在臨床研究和干預過程中發現,公眾對自殺有很多誤解。
誤解1:談論自殺的人不意味著會去自殺。
事實:人們談論自殺可能是在尋求幫助或支持。許多談論自殺的人正在經歷焦慮、抑郁和絕望,可能會覺得沒有其他選擇了。大多數實施自殺行為的人,都對自殺當時是否真的想死充滿了矛盾,一些自殺行為是在急性心理社會應激下沖動做出的行為。因此,對自殺工具的限制是自殺預防工作的重點,這能給自殺者一個機會去反思自己打算去做的事情,并且有希望讓危機過去。
誤解2:人們聊天時談論自殺,可能會鼓勵自殺行為。
事實:由于圍繞自殺存在普遍的恥辱感,許多考慮自殺的人不知道該向誰訴說。公開談論自殺不僅不會鼓勵自殺行為,反而給了這個人重新思考以及做出其他選擇的機會,從而預防自殺。不過,在媒體報道方面,要對自殺方法進行模糊化處理。報道不尋常的自殺方法或群體自殺,或者將自殺正常化,甚至作為應對逆境的可接受的方法,都是不恰當的。研究表明,1998年開始,中國香港開始出現的燒炭自殺變得迅速流行,擴展到中國臺灣后,成為當地最近8年(統計數據截止2014年)最主要的自殺方法。
誤解3:大多數自殺突然發生,無任何預警。
事實:大部分自殺行為在發生之前就有不少言語和行為上的警告信號,身邊人可以及早發現,及時干預。當然也有一些自殺發生前沒有任何信號,更需要身邊人的關愛。
一般而言,自殺者在自殺前處于想死同時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態時,從其行為與態度變化中可以看出蛛絲馬跡。當一個人在同一段時間內有以下幾種表現時,他(她)自殺的危險性就高:1.對自己關系親近的人,表達想死的念頭,或在日記、繪畫、信函中流露出來;2.情緒明顯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為怪異粗魯;3.陷入抑郁狀態,食欲不振、沉默少語、失眠;4.回避與他人接觸,不愿見人;5.性格行為突然改變,像變了一個人似的;6.無緣無故收拾東西,向人道謝、告別,歸還所借物品、贈送紀念品。
誤解4:自殺者是決心要尋死的。事實:相反,自殺者往往處于生與死的矛盾中,可能會沖動行事,比如喝農藥、跳樓等。這期間如果能獲得情感支持,就可以預防自殺。研究表明,強大的人際網絡、宗教或精神信仰、踐行積極應對策略和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能夠保護人們遠離自殺。當人們遭受人際沖突時,自殺風險增加。相反,培養和維護健康的親密關系可提升人們的承受能力。最密切的社交圈包括伴侶、家人、同伴、朋友等。尤其朋友和家人是社交、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并能緩沖外界壓力。這提示我們,當發現身邊人出現上述信號時,一定別吝嗇一句問候、一個擁抱,甚至一個關心的眼神。
此外,社區在預防自殺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為高風險群體提供社會支持,參與隨訪醫療照顧,與病恥感作斗爭。同時我們呼吁,社會層面要制定恰當的政策去限制自殺方法,比如限制農藥和槍支的獲得,改變藥品包裝規則,在地鐵、大橋及地標性建筑物上安裝護欄等。比如,香港就把超市里的炭包從開放貨架挪到控制區域,顯著降低燒炭引起的自殺死亡。
誤解5:一旦一個人有自殺傾向,他就總會有自殺傾向。
事實:高自殺風險往往是短期的、在特定情況下發生的。盡管自殺想法可能會再次出現,但并非永久存在。以前有過自殺想法和自殺未遂的人,也可以繼續生活很長時間。當然,事后干預是自殺預防工作的重要部分。有研究表明,30%~60%的自殺行為者曾有自殺未遂史。自殺者再次自殺的行為,大多是伴隨影響自殺的其他因素或原因,如本人患精神疾病、長期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等。所以,家人、醫院、社區要針對患者的問題進行干預。比如,患有癌癥、艾滋病、中風、癲癇等預后不良的疾病的人,被家庭不和、人際關系矛盾、工作問題、經濟困難等負性生活事件困擾的人,不妨幫助他們擺脫生命中最恐怖的日子,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家里有人出現自殺行為,切莫恐慌,避免“家丑不可外揚”觀念作祟而恥于向專業人員咨詢或尋求幫助。
誤解6:只有精神障礙患者才會輕生。
事實:自殺行為意味著強烈的不快樂,但不一定有精神障礙。很多精神障礙患者不會受到自殺行為的影響,并不是所有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都有精神障礙。研究發現,自殺未遂者中,患有精神障礙的比例在30%~50%左右。在所有精神障礙中,情感障礙尤其是抑郁癥與自殺行為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我們仍要關注抑郁。如果身邊人出現興趣減退、情緒低落、精力減退等表現,特別是出現“活著真沒意思”、“我再也不能照顧你了”等言語線索,交代后事、將珍貴的東西送人、收集與自殺方式有關的資料等行為線索,悲觀失望、痛苦焦慮,以及絕食或暴飲暴食、失眠或嗜睡等情緒線索時,要耐心傾聽,認可其表露出的情感,讓其相信能走出困境,并鼓勵其尋求幫助。▲
(本文由本報記者張杰整理)
牙痛、長痘…這些小問題竟然能要命!這幾種情況千萬別忍 牙痛、長痘痘、腳上磨個泡……身體遇到這些情況怎么辦?醫生提醒,這些看似問題不大的小毛病,可千萬馬虎不得。 【詳細】
中秋月餅能養生?真養生還是瞎忽悠? 主打概念牌的各種“網紅月餅”吸引人們的眼球,它究竟價值幾何?現在,我們就重點說說,在月餅的選、存、吃三個方面如果把好健康關。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