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的目光要盯著人而不是動物
如何通過技術手段防治心血管疾病?霍勇認為,最關鍵的是臨床醫生要把研究重點轉向以人為對象的臨床研究。
霍勇說,現在有一種傾向,醫生們熱衷于做動物實驗,做完全看不到應用前景的純粹基礎研究,發SCI論文。“我不反對基礎研究,也鼓勵有潛質的醫生在這方面有所發展。但問題是不能大家一股腦地都去做這個事情。”
他介紹,國家這些年在臨床醫學方面的投入并沒有顯著增加。國外對臨床循證醫學證據研究非常重視,中國做的很不夠,有些地方幾乎是空白。他呼吁政府要發揮導向作用,加大對心血管疾病關鍵診療技術、循證醫學證據等的投入力度。
對于由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2012年啟動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網絡建設工作,霍勇說:“這當然是好事兒,但現在的數量還遠遠不夠。要形成一種風氣,我作為臨床醫生,我認為我的責任更多的是要管好病人,做好于人群相關的臨床研究,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記者了解到,在臨床研究方面,霍勇可謂身體力行。他們發現同樣都是H型高血壓病人,同樣的血壓程度,但中國病人腦卒中的發病率比美國高5—10倍。通過研究,他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因為美國人有補充葉酸的習慣,但中國人恰恰缺乏葉酸。于是,他們在給病人降壓的同時,要求病人服用依那普利葉酸片,從而使相關疾病腦卒中的發病率降低了20%以上。
霍勇同時認為,要建立完善心血管領域的行業標準。他說,在過去十幾年,我們建立了一些行業標準,但現在搞公立醫院改革,實行分級診療,如果沒有完善的行業標準,政策就會流于表面,因為你不知道哪些病人該到大醫院看病,哪些該在基層醫院就醫,你也不知道哪些人、治療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
“如果說國家層面全局性的標準建立有難度的話,我們可以先重點落實已有的各個疾病防治指南。要關注指南執行的怎么樣,如何據此進行評估和考核。有的醫院宣傳自己做了多少例手術,但做活了多少人,之后的效果怎么樣?缺乏統計。”霍勇說,要改變現在數量硬、質量軟的問題,切實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水平。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