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老年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突然一陣頭暈,耳朵聽不清了,話也說不利索了,有時還會感覺半邊臉或肢體麻木,走路不得勁,甚至喝水也會嗆著。但很快這些癥狀又沒了,于是便沒當回事兒。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發作了一次小中風。
老百姓常說的中風,學名叫“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缺血性卒中通常是腦血管堵塞,導致該血管所供應的腦組織壞死,其所支配的神經發生功能障礙。缺血性卒中有多種多樣的表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屬于較輕的情況,出現癥狀后一段時間可以自行恢復,因而最易被患者忽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麗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出現頭暈、肢體麻木、飲水嗆咳、說話變笨等疑似中風癥狀時,不管最后是否可以自行好轉,都應第一時間就醫,若確診為缺血性卒中,應盡快進行溶栓治療。
數據顯示,缺血性卒中急救治療如超出規定的溶栓時間,每延遲1分鐘,患者可能將損失1.8天無殘疾預期壽命。發病3小時內采取溶栓治療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我國的溶栓率只有2%。另外,國際標準規定入院至溶栓治療時間應控制在60分鐘內,而我國該時間是發達國家的近2倍。
為什么我國中風患者的溶栓率如此之低,溶栓時間也較長呢?張麗梅認為,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患者及家屬的重視程度不夠。中風是我國的常見病,尤其在北方發病率更高,致殘率也較高。若是治療不及時,很可能會留下偏癱、說話困難等后遺癥,導致工作能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并常年需要人照顧,對患者本人和家人都是沉重的負擔。但缺血性卒中患者若是能盡早得到溶栓治療(國際標準是發病3小時之內得到治療,中國卒中指南擴大到4.5小時左右),可能會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患者預后也能大為改善。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中風患者大多意識不到他們需要治療,尤其是TIA患者,因為病情能自行緩解,多數人就不當回事兒,以為“不用治也能自己好”。然而,盡管TIA在病情較輕時確實是可逆的,但隨著病情進展,發作時間可能會越來越長,最終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此時再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應立即就醫。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也造成卒中患者不能及時溶栓,如轉運時間較長,路上可能因交通狀況耽擱;受醫院條件所限,很多基層醫院不能進行溶栓;門診與病房脫節,入院后等待檢查結果花費時間等。針對最后一種情況,目前有些三甲醫院已成立了“卒中單元”,相當于溶栓患者的“綠色通道”,可大大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
當一位患者突發中風,家屬可以做些什么呢?張麗梅表示,這首先要看患者的狀態。如果患者短暫發作后能很快恢復正常,可以在家屬陪同下盡早前往醫院,其他情況下,建議家屬立即撥打120求救電話,患者須安靜臥床,盡量避免大的動作。必須注意的是,此時患者絕對不能自行用藥。臨床上偶爾有患者及家屬自作主張,認為可以吃些阿司匹林來緩解病情,這是錯誤的,因為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會與正規溶栓治療時所用的藥物作用相互沖突,對病情不利。
張麗梅說,患者中還常有的一個誤區是,認為本來好好的人,來醫院治了以后“更重了”。實際上,正確的治療對病情控制絕大多數是有利的。如果患者在缺血性腦卒中發作后第一時間來醫院,得到溶栓治療,那么就有可能會痊愈,不留下偏癱等后遺癥。但是,若太晚來醫院,病情已延誤很久,病變區域的神經細胞已受損嚴重、大量死亡,那么失語、運動能力受限等癥狀就不再可逆了,因為神經細胞一旦死亡是不可再生的。
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早溶栓1分鐘,就可以多享受兩天高質量的生命。因此,每個人一定要摒棄“中風了挺一挺就能過去”的錯誤思想,發病后盡快就醫。
(本文由本報記者靳玉玲采寫)
冬天對這些人來說是個坎!有幾點必須要注意 很多人都聽過,老人過冬是個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別是高齡老人。老人要是能扛過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過一年。不管是研究數據,還是專家分析,事實也的確如此。 【詳細】
溫潤益腎過“小雪” 3款食療方推薦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南方地區北部也開始進入冬季。小雪節氣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廣州市中醫醫院雜病門診主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我們要重視調養自己的情緒,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亦可配合藥膳進行調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