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由蚊蟲傳播的疾病日益增多。昨日,福州疾控中心呼吁全民動手,通過防蚊、滅蚊、清除蚊蟲滋生地來預防包括登革熱在內的夏季蚊媒傳染病。
福州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目前蚊媒密度持續上升,全球登革熱疫情呈高發態勢,對防控工作造成巨大壓力。福州衛計委與愛衛部門已經建立了信息互通制度,及時通報蚊媒密度監測和疫情情況,愛衛部門及時開展翻盆倒罐、清除蚊蟲滋生地、整治環境等愛國衛生運動。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是防蚊、滅蚊、清除蚊蟲滋生地。”福州疾控中心專家表示,現階段市民應重點關注登革熱,登革熱是由攜帶登革病毒的媒介蚊蟲叮咬人群而引起傳播的一種法定乙類傳染病。在我國傳播登革熱的主要媒介蚊蟲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伊蚊體色黑,頭部、胸部、腹部和足部有銀白色或白色花斑。在福州,白紋伊蚊廣泛分布,老百姓俗稱“花蚊子”。登革熱易感人群不分年齡、性別,普遍易感。前往疫區旅游的游客是感染登革熱的高危人群。
專家表示,家中水生植物容器、廢棄的缸罐、廢舊輪胎、房前屋后的桶類、舊社區樓房的屋頂等地方容易積水,滋生蚊蟲,要徹底清理。清理后的容器要倒扣存放,防止再次積水。清除不了的積水要3天至5天更換一次,或放入少許食鹽。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約半小時開展滅蚊效果最好,化學殺蟲劑可選擇高效低毒的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以每平方米15毫克~20毫克噴霧進行噴灑滅蚊。室內用市售殺蟲劑噴灑于陰暗墻角、衣柜背面,殺滅成蚊。在戶外游玩應盡量穿長褲,睡覺時要掛上蚊帳或采取防蚊措施。市民如前往登革熱流行的國家和地區旅游、生活,應穿長袖衣服和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抹能驅避蚊蟲的藥物。
專家提醒,若在發病前兩周內到過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者地區,身邊有登革熱病人,或有蚊蟲叮咬史,出現“高熱、全身肌肉關節痛、疲乏,或者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并告知醫生相關的旅行史,以便治療和防范。(記者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