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茶”是指頭一天沖泡、經隔夜放置的茶湯。經長時間放置的茶湯,最主要的變化是其含有的茶多酚經過氧化逐步形成黃紅、紅褐色的氧化產物,導致茶湯的顏色不斷加深。因此,一杯清澈碧綠的茶湯放置久了,尤其是在氣溫較高的情況下,會失去原有的綠色,而不斷增加黃色、紅色的程度,茶湯的澄清度也會下降,而變得越來越渾濁。不過,這些氧化產物都是無毒的,并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曾有說法是“隔夜茶不能喝”,否則容易得癌癥。這種說法的依據是:茶葉經放置過夜后,其中的一些二級胺類物質可以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盡管“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亞硝胺,但其含量并不比其他食物中的含量高,根本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盡管如此,也并非說“隔夜茶”不存在安全隱患。由于茶湯放置時間過久,茶湯中的蛋白質、糖類等物質是細菌、霉菌繁殖的有效養料,因而,茶湯在長時間放置的情況下存在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可能導致茶湯變質。
因此,從喝茶的科學性來說,還是要提倡現泡現飲,盡量避免喝“隔夜茶”等放置時間過久的茶湯,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茶葉的價值,為人們健康提供最好的營養和健康成分。
其實除了隔夜茶外,我們還“隔夜菜致癌”的說法
在網絡、報刊上,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進急救室的報道。許多專家也紛紛解釋: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更有甚者,指出“蔬菜每加熱一次致癌物增加幾十倍”。那么,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們又從何而來?“隔夜”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蔬菜,又該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隔夜菜”,與“夜”無關
晚上炒了一盤菜,沒吃完,第二天再吃,當然就叫“隔夜菜”。不過,正如有人問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晚上吃呢?
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隔不隔夜不是問題所在。問題的實質是做好的菜在保存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我們擔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這個轉化過程可以由蔬菜中本來的還原酶來實現,不過在菜被加熱作熟的過程中,這些酶失去了活性,這條路也就被截斷了。另一種途徑是細菌的作用。本來蔬菜被作熟,其中的細菌也被殺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過程中,筷子上會有一些細菌進入剩菜;保存過程中,也可能會有一些空氣中細菌進入。作熟的蔬菜更適合細菌,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會大量生長,而生長過程中硝酸鹽就可能轉化成亞硝酸鹽。
這樣的一個過程,跟隔不隔夜無關,只跟保存條件有關。最后菜中會有多少亞硝酸鹽產生,首先取決與蔬菜本身;其次是做熟的蔬菜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長時間。
不吃“隔夜菜”,吃什么?
根據前面的分析,“隔夜菜”確實是可能產生致癌物亞硝酸鹽的。如果我們不吃“隔夜菜”,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呢?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