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遼寧省大連友誼醫院,大連第8例人體器官捐獻手術正在進行
一位心肺移植受者在武漢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移植受者運動會上投鉛球
今年以來,從歌手姚貝娜捐獻眼角膜,到清明節四川男子腦死亡捐獻器官至少救活7人,器官捐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中國器官捐獻現狀究竟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新華社記者赴京、滬、鄂、贛、粵等省市調查,試圖解開器官捐獻之惑。
現狀 很多患者在等待中死亡
捐獻人體器官,被譽為“獻上生命的禮物”。如此“貴重禮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不久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移植中心2名病人,就因等不到合適的肝源離世。
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愿捐獻器官率較低。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北京、江蘇、湖北、上海等地從事器官移植的醫學專家認為,器官來源原本就很緊張,現在就更加緊張了。
禁用死囚器官,是法治中國的應有之義。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說,過去“由地方司法部門與移植醫院獲取死囚器官”的方式是不透明的。
然而,等待器官救命的患者的痛苦、絕望又讓人刻骨銘心。記者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等地大醫院采訪了解到,凡是有資格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院,幾乎都有人在排隊等待器官救命。遺憾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等待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們病房內幾十個病人仍在苦苦等待合適肺源”,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委員、無錫市肺移植中心主任陳靜瑜去年底發的這條微博引起廣泛關注。
國內較早開展肺移植的中日友好醫院,“已經4年沒做過肺移植手術了,就是找不到供體。”中日友好醫院大外科及胸外科主任劉德若說。
作為器官移植的專家,劉德若、陳靜瑜等太了解器官稀缺帶給病人的痛苦了。“由于供體太少,一個受體從決定可以接受肺移植開始,通常需要等待1.5至3年時間才能如愿,很多患者就在等待中死亡。”陳靜瑜說。
調查 僅幾百醫生能做移植手術
我國器官捐獻事業,除了規范禁用死囚器官外,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黃潔夫對此有不同看法:“無法進行移植不都是因為缺少供體,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因經濟原因放棄手術。還有一個現實原因是,我國能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生只有幾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
不過,記者在醫療機構采訪時,眾多從事器官移植的醫務人員認為,在醫患矛盾突出、官辦慈善機構又陷入信任泥沼的當下,器官捐獻事業發展舉步維艱。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影響下,捐獻者義舉得不到應有肯定。
江西省大余縣一位農民捐獻罹患腎衰竭去世的3歲兒子眼角膜,事后許多村民指責他“拿兒子的身體賣錢”。“免費捐器官,換個器官卻要花幾十萬元”等,人們的這些認識,與對器官捐獻政策不了解和器官分配不夠透明、公開有關。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2012年在武漢和廣州進行民意調查,40%以上的人表示不確定是否會捐器官。“他們不知道這個器官捐獻是不是公平公正的。”黃潔夫說,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黃潔夫說,我國自開始自愿捐獻器官以來,至今年1月31日,全國實現公民逝世后捐獻案例3326例,僅2014年實現近1700例,超過之前歷年總和。“這表明器官移植依賴死囚的局面已經打破”。
當前,我國研發并啟用了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以患者病情緊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國際公認的客觀醫學指標對患者進行排序,用技術手段最大限度排除和監控人為干預。公眾的期待是,讓這些措施能夠實實在在地執行下去。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