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醫改已進入深水區,碰到的均是難解之題,而公立醫院改革更是難點中的難點,其成功與否事關醫改成敗。10月6日,2013第九屆中國醫院院長高層論壇在沈陽舉辦,160余位醫院院長就公立醫院改革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提出了許多精彩而深刻的見解,同時道出許多無奈和瓶頸。從今日起,人民網推出“六問公立醫院改革”系列報道,以期助推醫改順利前行。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傅立波、趙敬菡)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這是目前我國各地現實狀況。“看病難”難在大醫院。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大醫院專攻疑難雜癥、小醫院解決常見病、多發病,二者各司其職,使得醫療資源充分利用,百姓看病方便順暢?
“組建醫聯體,釋放優質資源,是解決看病難的一個途徑。”10月6日,在2013第九屆中國醫院院長高層論壇上,與會嘉賓代表共同認為,醫療聯合體是緩解看病難的有效探索。
2013年第九屆中國醫院院長高層論壇
醫療聯合體應運而生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大醫院擁擠不堪,小醫院卻沒人去。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認為,醫院規模不斷擴張,不僅無法真正化解看病難,反而導致“虹吸現象”。醫院的床位不斷擴張,醫生從哪里來?只能從下面的醫院挖過來。在他看來,醫療人才“虹吸”之后,就是病人“虹吸”,基層醫療機構正變得越來越糟糕。
種種弊病實為難題。原衛生部部長高強曾提供一組數據,中國人口占世界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占世界2%。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中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資源集中在大醫院。
“很多的手術我們完全可以做,但(患者)非得要從北京和上海請專家來做手術。實際上,老百姓也不喜歡到大醫院去,門診人滿為患,也非常不方便。但他們對鄉鎮、社區的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滿意,所以才造成了這種狀態。”山東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牛峰海認為,老百姓無奈選擇的背后,其實是對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的擔憂,這正是醫聯體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探索建立醫聯體,就是要通過發揮大醫院的龍頭作用,帶動內部各成員單位的協同發展,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最終實現有序就醫。2013年初,時任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表示,衛生部準備選擇若干大中型城市,建設醫療聯合體,以大型公立醫院的技術力量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和共同發展,推動分級診療格局形成,同時形成倒逼機制,促進相關部門完善管理、補償、運行、監管等配套政策。
實際上,醫聯體并非新鮮事物。
醫改研究專家鐘東波曾做過詳細調查。從名詞上,單從原衛生部網站檢索的信息發現,它最早于2002年就已經出現。從實質上,醫聯體與醫療集團、醫療共同體、醫療聯盟、醫療服務共同體、聯網運營等,都屬于產業組織關系范疇,強調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協作而非競爭關系。
郭啟勇 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附屬盛京醫院院長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認為,組建醫聯體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從而形成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實體,全面提高各醫院的影響力、地位、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其潛在利益十分突出。
也有部分專家對醫聯體推行的阻力表示擔憂。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研究員在論壇上,介紹了美國和英國的醫聯體例子。他說:“現有的國際經驗不能證明醫聯體能控制醫療費用,甚至負面的經驗是,醫聯體是抬高醫療費用的。這是因為,由高等級醫院主導的醫聯體,三甲醫院院長決定醫療資源的配置,他們趨向于為患者提供更高端的醫療服務。
山西省腫瘤醫院院長李耀平也對醫聯體表現出不太樂觀:“三級醫院擅長的是管理三級醫院,二級醫院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全照搬三級醫院的管理方式。醫聯體內的三級醫院,背負上二級醫院,讓三級醫院的醫生去看二級醫院的病人,是不太好的。”
相關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