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改革是唯一出路
組建于2003年的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現擁有2個三級醫院、8個成員醫院和5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家相對成熟的具有龐大終端服務網絡的大型醫院集團。
大慶油田總醫院總經理劉湘彬說,即使如此,他們也遇到了許多不可預計的困難。
劉湘彬 黑龍江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總經理
“集團想把所有醫療機構合到一塊兒,成為一個單位,在內部想實現分層次的醫療。但是,目前一二級醫院還是那樣的不景氣,不是說不努力,而是說有很多的政策在左右著我們。”劉湘彬舉了個例子:“患者在三級醫院看病,拿到醫生開的處方,就像圣旨一樣。回到社區,要求社區醫院照著處方開藥。但社區醫院呢?只能賣基本藥物,你變個樣子,患者就不干了。結果,我們本來已經做得很好的社區,一下子又沒有人來看病了。”
此外,每年醫保的總額控制指標是按上一年度的實際發生額測算的,組成聯盟后,下級醫院醫保總量極有可能超支。
據了解,未來兩三年,北京市將建立20個以區域醫療中心為主體的醫療聯合體。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曾表示,醫聯體的建設缺乏政策工具的支持,面臨醫保、編制、財政等多個環節的制約。
醫改研究專家鐘東波認為,醫聯體能否進一步發展,取決于其發展的主要障礙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多快速度被克服或解決。
那么,誰會是解決障礙的最大推動力呢?
鐘東波認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患者、醫保部門不是積極主動推動醫聯體的第一行動集團。就公立醫院而言,市場推動機制難以做到全面、普遍以及和政府目標始終一致。醫保推進機制近期看不到可能性。他認為,近期唯一可能全面、普遍運用的是行政推動機制。
不少院長表示,治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對于醫聯體發展十分重要。
牛峰海 山東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
現有情況下,真正的優質醫療資源還是集中在大醫院。給社區醫院投入資金、設備、提高社區醫生的工資,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其醫療水平。目前,不少醫聯體都是采取大醫生到社區的辦法。但這種辦法也面臨著很多阻力。牛峰海說,這些醫生為什么要去社區?需要有激勵機制。“我們醫院做了內部規定,三年培訓的住院醫生,必須到社區工作1年。這樣就把大醫院的技術帶到了社區。”他認為,必須通過制度、待遇的調整,才能讓優質醫院真正下沉下去,這個過程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專家指出,衛生行政部門有必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借助政策和法律手段來調節、引導、管理和規范醫院集團化改革方向,形成醫院“產權分明、權責明確、政企(事)分開、管理科學”的高效管理體制。
楊星林指出,現階段的醫聯體其實是犧牲了一部分大醫院的利益的。“比如我們不收管理費,還向二級醫院輸出管理和技術,對方才有積極性。”期待將來能有配套政策,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才能有助于醫聯體的持續發展。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研究員則認為,醫聯體要有效發揮作用,必須突破一些體制上的約束,使醫院管理層獲得人事和經營自主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