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心血管病患者有了“智能管家”
點擊播報本文,約
心血管病的患者在我國有3.4億,是影響我國人口健康的第一大病,更讓人擔憂的是,“農村是心血管發病的重災區,農村居民心血管死亡率增速遠超城市”。9月26日,在中國心臟大會開幕式上,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說。
河南省登封市盧店鎮衛生院內科醫生李紅楓曾遇到一些患者,因為高血壓控制不好而導致偏癱,不僅患者喪失了工作能力,還需要家人全天照顧。
把那些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管理好,是李紅楓工作的重點。李紅楓口中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是指那些通常需要吃多種藥才能勉強把血壓控制好的患者。
沒想到,這些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竟然被一套智能系統給管理好了。這套系統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開發,為基層醫療機構醫生提供“智能助手”,規范病歷記錄、降壓治療和轉診隨訪,且幫助患者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這套系統的負責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研究員張海波介紹,系統除了輔助基層醫生進行臨床決策和輔助患者自我管理外,還為基層高血壓管理人員提供實時線上監測和定期考核數據支持。
“很人性化”,是58歲的村民宋國中(化名)參加這個項目后的感受。加入項目后,宋國中就開始使用家庭血壓計監測血壓,測量結果可以自動同步到自己的手機、李紅楓醫生的手機和位于北京的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如果血壓升高,就會有“智能醫生助手”通過手機提醒他,是否測量姿勢不準確、是否漏服了藥物,或幫助聯系醫生。宋國中從2023年開始參加這個項目,當時他已患有高血壓5年,主要是舒張壓(也就是“低壓”)高,總是超過90毫米汞柱,使用之后,配合降壓藥的改變,他的舒張壓已經降到了70毫米汞柱左右。
記者了解到,張海波負責開發的這個系統更多的是提升鄉鎮一級醫務人員對高血壓患者的管理能力,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預防醫學處副處長李希負責的另一個項目,則是通過村醫層面來管理心血管病高危對象。
“一定不要低估技術的潛力,有些剛開始很難的問題,可能隨著技術的發展就迎刃而解了。”這是李希做完項目后的心得體會。
這個項目的一個環節是,針對每位村民的健康問題,推送定制化的健康宣教視頻。視頻很短,不超過兩分鐘。2023年春天,這個項目剛開始做的時候,一條視頻的成本很高,1分鐘約1000元。2024年,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日漸成熟,做視頻基本免費了。
除了定制化的健康宣教視頻外,這個項目還包括:高危人群“畫像”與分類、個體化的健康提升目標、基于手環的健康監測與反饋、游戲化設計的激勵項目。這5項內容由村醫主導開展。
通過對我國五省(區、市)127個村的4533名心血管病高危對象的干預分析,由村醫主導干預的這個模式可以讓干預組10年心血管病發病風險從18.0%降至11.7%。相關研究結果于今年5月發表于《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
9月,由國務院批復同意的《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實施方案》發布。該方案要求提高縣區醫療衛生數智化服務水平。李希和張海波的項目正是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在這方面的探索。未來,項目團隊會把針對縣、鄉、村不同層級的管理工具打包起來,為農村地區心血管病預防提供更系統、全面的數字化智能化輔助支持。
李希介紹,在小范圍內論證了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之后,未來將會在更大范圍開展該項目。
我國正面臨著醫療體系服務人口龐大、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的雙重壓力。在胡盛壽院士看來,未來在以基層為重點的醫療體系建設中,數字技術及人工智能必將有很大的潛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