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越低越好嗎 關于低血壓需警惕這些
點擊播報本文,約
如果整日感到昏昏沉沉、頭暈乏力、精力不足,坐久了突然站起來,眼前一陣發黑,這可能是低血壓的信號。10月8日,是第28個全國高血壓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劉靖提醒,相較于備受關注的高血壓,低血壓長期被大眾忽視,看似無害的低血壓,卻可能暗藏潛在疾病風險,尤其老年人、孕婦等人群,甚至可能引發跌倒、臟器損傷等嚴重后果。
血壓多少算低?兩類低血壓要分清
在醫學上,低血壓的判斷有明確數值標準,即收縮壓(高壓)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壓)低于60毫米汞柱,即可稱為低血壓。不過,劉靖表示,人體血壓是動態變化的生理參數,會受活動、心理變化、環境溫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健康個體一天中血壓也可能出現明顯波動,當波動超出一定范圍時,就可能處于低血壓區間。
“低血壓的危害不僅看數值,更要看是否伴隨癥狀、影響生活。”劉靖強調。從健康影響來看,低血壓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二者風險差異顯著。
劉靖介紹,生理性低血壓常見于年輕女性、兒童和青少年,尤其是體型較瘦小者或減重者。這類人群通常身體健康,無其他系統疾病,即使血壓處于低血壓界限之下,也多無特殊癥狀,一般不會對機體造成太大損害。在劉靖的患者中,有年輕女性常年血壓偏低,因為工作壓力大、飲食偏咸導致血壓上升至正常血壓范圍,反而會出現類似高血壓的不適癥狀。
此外,低血壓確實會導致人的精力不足,“人的精神狀態較差在很大程度上與腦供血不足有關”,劉靖解釋,因此低血壓人群可能會表現為“低精力”。
病理性低血壓多由基礎疾病或特殊疾病狀態引發。劉靖舉例,比如冠心病患者突發心梗,心肌大面積壞死導致心肌收縮力減弱,可能導致血壓驟降,帶來心血管風險。此外,過度節食減重導致血漿容量不足、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血容量丟失、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經功能損害引發的直立性低血壓等,也屬于病理性低血壓范疇,需及時干預。
劉靖提醒有幾類低血壓高發人群需重點關注風險。一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下降、自主神經調節能力減弱,且多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基礎疾病,直立性低血壓發生率較高。不少老人起身時突然頭暈、眼前發黑,若不慎跌倒,可能導致骨折、顱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
二是孕婦在妊娠中晚期,血液會更多地流向子宮和腹部,孕婦從臥位或坐位站起時,腦部供血易不足,進而出現頭暈、心慌等低血壓癥狀,尤其在空腹、勞累時更明顯。
此外,有基礎疾病如冠心病、腎病等的患者,可能因疾病本身或治療藥物(如降壓藥、利尿劑)影響,出現血壓偏低的情況。
直立性低血壓通常在從坐位或者臥位轉化為立位時,3分鐘內血壓快速下降。例如收縮壓降低達到或者超過20毫米汞柱,這時個體可能會出現頭暈、胸悶心悸的癥狀。
生活調整+針對性治療應對低血壓
對于生理性低血壓,劉靖建議患者通過適當運動,增強肌肉張力,促進血液回流。其次,與高血壓患者“限鹽”相反,低血壓人群(尤其是飲食清淡者)可適當增加鹽的攝入,同時保證充足飲水。同時需避免過度節食,保持營養均衡。
此外,從臥位、坐位轉換為立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突然起身造成直立性低血壓風險。老年人尤其需要防范:臥位起床后,先坐半分鐘;坐起后,雙腳垂在床邊半分鐘;雙腳落地后,再站立半分鐘,確認無頭暈再行走。
“多數低血壓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改善,病理性低血壓則需要先治基礎病。”劉靖表示,若低血壓由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引發,需優先治療原發病。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時需避免血壓降得過快、過低,避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因供血不足受損。
關于血壓的認知誤區
血壓越低越好嗎?劉靖回應,一般來說血壓需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血壓越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低;但血壓過低、低于正常范圍,會導致臟器的血液灌注不足,比如腎臟長期供血不足可能引發腎功能損害,老年人血壓過低會增加跌倒風險,因此并非數值越低越健康。
低血壓人群比高血壓人群長壽嗎?劉靖表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臨床上,血壓過低會導致中老年后隨著動脈粥樣硬化,血液供應相對不足,加速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影響壽命。而部分年輕時血壓偏低的個體,到了某個年齡段后,動脈硬化明顯加速,有可能會發展為正常血壓,甚至發展為高血壓。
高血壓科只接診高血壓患者嗎?劉靖解釋:“我們科室稱為高血壓科,是從便于大眾理解的角度。從廣泛意義上講,我們從事的專業是血管醫學,無論是高血壓還是低血壓都屬于血管醫學范疇。我們既可以治療高血壓病,也接診血壓過低的患者,患者可以通過專科咨詢和就診血壓及血管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納 記者 劉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