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標記技術有望成精準“治療工具”
點擊播報本文,約
本報上海9月16日電(記者顏維琦)在化學生物學研究中,有一種強大的“分子地圖繪制技術”——鄰近標記技術。它能在細胞的特定位置對周邊環境進行催化標記,幫助科學家精準識別特定分子在微觀世界中的“社交圈”,“看清”生命過程。如此強大的“標記”能力,能否用來主動改造細胞,解決醫學難題,從實驗室里的“觀測工具”轉變為“治療工具”?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韓碩研究團隊通過開發一種深紅光或超聲波響應的工程化納米酶,將鄰近標記技術改造為一種強大的“治療武器”,實現了這一設想。小鼠實驗表明,通過在腫瘤上人為制造出難以逃逸的靶點,不僅有望解決免疫療法中的核心難題,更能激發體內持久而強大的全身性抗腫瘤效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在癌癥免疫治療中,免疫細胞需要足夠強和足夠多的“信號”才能發起攻擊,但癌細胞表面的天然信號往往非常稀疏。研究人員在實驗小鼠中通過紅光或超聲波對工程化納米酶下達標記指令,在癌細胞表面“無中生有”地制造出一個強大的人造靶標。隨后一種特制的BiTE分子被引入,它能同時抓住癌細胞的抗原“補丁”和免疫T細胞。團隊成員介紹,這種高密度的標記,不僅是簡單地指引,更像是吹響戰斗的集結號。它能促使T細胞表面的相關識別受體高效聚集,觸發其“最強攻擊模式”,對光和超聲波引導的部位實施精準的毀滅性打擊。
癌細胞被摧毀后,暴露了更多內部“犯罪證據”。這些新線索被免疫系統的“情報部門”獲取并傳遍全身,幫助免疫系統學會自主識別這類癌細胞,不僅能主動攻擊遠處逃逸的“同伙”,還能形成長期記憶。即使未來有新的癌細胞出現,免疫系統也能立刻識別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