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買課你踩坑了嗎?“人民投訴”平臺相關話題征集問題留言超千條

人民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崔元苑)近期,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與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聯合發起“線上培訓,說說你踩過的‘坑’”問題建議征集活動,邀請廣大網民就線上培訓的亂象、自身權益受損的經歷、如何規范線上培訓等問題說看法、提建議。活動上線至今,網友通過各渠道相關內容留言量已超千條,涉訴大小機構達80余家。
根據網友反饋的問題,6月26日,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來信調查”欄目刊發在線培訓調查報道《規范在線培訓 提供優質服務》,文中多處引用了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用戶相關案例和線索。
《人民日報》2023年6月26日第6版版面截圖
——針對在線培訓課程質量的投訴,文中指出,在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對于在線培訓課程質量的投訴不在少數。在線培訓課程大多采用預付費形式,消費者交錢之后才能看到培訓課程,如果對課程質量不滿意,也很難要求培訓機構退還相應費用。加之監管存在一定空白,導致消費者維權相對困難,一些不法培訓機構則更加有恃無恐。
——對于機構為誘導報名虛假承諾“考試包過”“推薦兼職”等亂象,文中引用了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用戶李先生為參加入職招錄考試報名培訓機構課程的案例。客服向其虛假宣傳“培訓后通過率達到93%”“未通過全額退款”,還展示了部分學員的聊天記錄,清楚顯示有退款操作,以博取信任,他最終報名購買了7990元的網課教學。開始學習后卻發現課程都是錄播且內容老舊,幾次直播授課上老師只管低頭念稿子。他最終沒能通過考試,機構表示可以再學一年網課,違約不退費。
——圍繞加強對在線培訓的規范,文章指出,根據“人民投訴”平臺網友反映被貸款公司催繳學費的線索,人民日報記者聯系到在校學生小曹,小曹報名了電商培訓課程,由于學費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客服誘導其分期付款交費。“對方用我的信息在貸款平臺辦理了6800元的貸款,分9期還款,多出來的是服務費和利息。我只上了四五節網課便發現培訓機構關門了,所謂的班主任、教學老師等也都失聯了。”培訓機構倒閉了,但貸款平臺卻仍然在催促還款。多方聯系培訓機構負責人,承諾可以解除合同,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退款。
除以上被人民日報稿件采用的典型案例,“人民投訴”平臺通過梳理相關內容和數據顯示,此次在線培訓問題征集中,網友投訴大致聚焦在6個方面:未達到承諾效果或對未完成的課時,機構不予退費(占比40.6%);虛假宣傳押題、高通過率、一對一陪跑、包教包會(占比18.5%);虛假承諾可觀收益、全額退費、包兼職包就業(占比12.4%);違規誘導辦理分期貸,無法取消,影響征信(占比12%);課程貨不對板、無法登陸學習軟件、約不上課或遲遲不開課(占比10.3%);欺詐報名繳費,對不符合報考資格不告知(占比6.2%)。
投訴的培訓類別多集中5大類:成人類學歷提升、公考培訓、英語考級等知識類提升培訓;短視頻運營、電商運營技巧、新媒體課程實戰等線上銷售技能培訓;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注冊安全工程師、經濟師職稱、碳排放管理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后期剪輯、PS等網絡軟件使用技巧類培訓;少兒口才、舞蹈、音樂、英語、編程等藝術興趣類培訓。
今年5月,教育部、中國消費者協會印發《關于開展校外培訓“平安消費”專項行動的通知》,于2023年5月至6月,在全國開展校外培訓“平安消費”專項行動,全面創建讓人民群眾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訓消費環境。多地消協近期發布相關消費指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在線培訓“陷阱”。
下一步,“人民投訴”平臺將繼續關注、匯總、梳理網友聲音,與各方合力強化對在線培訓的整頓和規范、加大監督和曝光力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共同促進在線培訓行業健康發展。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人民網“人民投訴”聯合開展線上培訓問題建議征集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人民網“人民投訴”聯合開展觀演購票體驗問題征集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