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老年公寓,吃穿用住有保障”(幫扶縣駐村手記)
本報記者 楊俊峰 李思堯
“老范,早啊!今兒還去拾掇地?”
“那必須的,每天都去,鍛煉身體!”
每天早飯后騎著摩托去地里拾掇莊稼,午睡后喝一杯咖啡,然后美滋滋地下樓和老友們下棋、聊天……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張百灣鎮周臺子村的養老服務中心生活了14年,85歲的范德勇習慣了這樣悠閑的日子。
范德勇說,“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住上老年公寓,吃穿用住有保障,每個月還能收到村里發的‘零花錢’。”
“判斷一個村子發展得好不好,村民生活幸不幸福,看看村里老人的日子過得怎么樣就能知道。”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說,“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是我們村集體必須要攻下的‘山頭’。”
周臺子村養老服務中心是一棟6層樓房,內有餐廳、醫療室、娛樂室、值班室和一部醫用電梯,房間里統一配備家具、家電,有專門的服務人員清洗衣物、打掃衛生、照顧起居。村里老人只要年滿70周歲都可以免費入住。
84歲的閆淑琴說:“集中養老,不僅解決了我們的生活問題,也減輕了兒女們的家庭負擔。孩子們隔三差五來看我,給我帶好吃的,可孝順哩!”
在周臺子村,老年人的生活費也由村集體承擔。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周臺子村給老人每人每月發2元錢生活補助。此后,補助逐步提高,如今已達到500元。每逢春節、端午、中秋、重陽,村里還會給老人們買衣服、訂蛋糕、發米面油,請老年人吃大餐。
“100歲的每月能領1000元錢呢!樓下的宮殿信今年102歲了,百歲生日那天,范振喜給他買了拐杖、訂了生日蛋糕,還發他1萬塊錢呢。”范德勇說。
全村老人的養老開支對村集體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周臺子村底氣哪里來?答案是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
1995年,周臺子村要籌建一個年處理礦石5萬噸的鐵選廠,資金缺口達70萬元。范振喜和村班子成員商量后決定,以村干部個人名義向村民借錢建廠,并承諾掙到錢是大家的,賠了錢村班子砸鍋賣鐵也要還,決不讓村民蒙受損失。僅半個月時間,村委會就收到了按有230個紅手印的合同,籌齊了資金。鐵選廠如期建成,不到一年后,村集體就連本帶息把錢還給了村民。
以發展集體經濟為支撐,多年持續艱苦創業,周臺子村按照產業園區、生態園區、新型社區三區同建思路,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新型建材、教育培訓、休閑旅游等業態,如今成為年產值4億多元、集體可支配收入2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3.1萬元的富裕村。
鱗次櫛比的住宅樓、寬敞通達的柏油路、紅火熱鬧的商業街以及窗明幾凈的小學、幼兒園……走在周臺子村里,如同置身于現代化的城市社區。
“為老百姓干真事兒、干實事兒,最終的落腳點是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范振喜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