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40歲以上做腸癌早篩 提高篩查率需要技術創新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為“健康中國健康家——關愛生命科學防癌”。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腫瘤登記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發結直腸癌約38.8萬例,因結直腸癌死亡的患者數約為18.7萬人。
癌癥并非突然發生,而是會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階段,需要積極預防。《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指出,實施癌癥防治行動。倡導積極預防癌癥,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早篩能減輕醫療負擔提高治愈率
“通過回顧中國腸癌早篩領域40多年歷程和海寧腸癌篩查的代表案例,可以證實,腸癌早篩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節約衛生資源、減輕家庭和社會疾病負擔均具有重要意義!比涨,在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聯合諾輝健康舉辦的“如何預防腸癌”活動中,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鄭樹表示。
“作為醫生,我特別理解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一旦早發現、早治療,可顯著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時,也將會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北本﹨f和醫院基本外科結直腸專業組主任醫師林國樂也表示。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在做客人民網訪談時提出,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結直腸癌的早篩能夠明顯提高術后治療效果。早期篩查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提升治療效果,也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建議40歲以后做腸癌早篩
什么是早期篩查?林國樂介紹,所謂的早期篩查是針對合適的年齡,正常的人群進行普查。我國對于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年齡以前是在50歲,現由于發病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定到45歲。
“對于一些患者來說,如果在癌前病變時發現并進行處理,可有效避免癌癥發生。在篩查處于早期癌的情況下及時處理,可使這類患者花費更少的錢解決問題,這是預防及關口前移的重要體現!北本﹨f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愛明在做客人民網訪談時曾表示。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委員會常務委員、科普作家“菠蘿”李治中表示,50歲以下人群的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不斷上升,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風險因素,進而評估自己應在何時去做腸癌的早篩。一般來說,普通人在40歲以后就要做腸癌早篩,有家族史或者其他高危因素的人更要提早做篩查。
加強腫瘤早篩科普教育
根據《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國內不了解腸癌篩查的人占85%,沒做過腸鏡的人占95%。腸癌防治的科普在國內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盲區。
顧晉表示,腫瘤的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特別是早期篩查,對提高腫瘤治療效果十分重要。他建議,要加強對早期腫瘤篩查的宣傳,通過多種手段強化大眾對于腫瘤早篩意義的認識,普及健康知識。同時,向醫務工作者進一步普及早篩的概念,讓更多醫生加大對篩查的關注,建立早期篩查科室,強化醫務人員繼續教育。
諾輝健康執行董事兼CEO朱葉青表示,諾輝健康致力于研發和推廣高發癌癥居家早篩的新技術,希望通過科普,提高全社會腸癌早篩意識,在無癥狀的時候進行專業的篩查,將防癌的動作從后端治療更多的走到前端的防控,真正改變患者的生命軌跡。
提高腫瘤篩查率需要技術創新
如何推進腸癌的早期篩查?怎樣的篩查手段和策略是科學的?鄭樹表示,我國結直腸癌的篩查還需進一步提高,要有更好的方法找到腫瘤患者,制定讓患者容易接受的治療方案、提高檢出率。腸癌的篩查建議采取兩個形式,一是普惠型,一般人群都可以去做;另外針對高危人群,要采取個性化腸癌篩查。
目前,腸鏡檢查是篩查腸癌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有一些患者顧慮腸鏡檢查時的疼痛感、費用等問題,甚至不愿意做腸鏡篩查。對此,楊愛明表示,結腸鏡是篩查的最后一道關口。在此之前,可以使用最簡單的方法,如多查幾次大便,通過問卷方式了解哪些人屬于高危人群,用這些方式進行篩查,減少患者對腸鏡的需要。
顧晉也強調,腸鏡對于發現早期癌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當前我國腸鏡檢查發展不協調,醫療條件差別較大。希望能夠加大對腸鏡篩查和創新篩查技術的投入,篩查出高危人群,并進行相應的干預措施,緩解在結直腸癌方面的醫療壓力。
總體來說,癌癥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且長期的工程,需要凝聚政府、醫療機構、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參與。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