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舌尖大事件,你知道幾個?【2】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
十大熱詞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2019年食品行業年度“十大熱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了學術界觀點。
熱詞一: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熱詞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19年3月26日國務院第42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并于10月第721號國務院令簽署,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羅云波
解讀內容:《條例》明確了食品安全信息發布相關法律責任,避免消費者被誤導;加大對容易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的管理力度,有助于認定和打擊非法添加行為。
熱詞二:減鹽減油減糖
熱詞介紹:2019年7月,《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出臺。其中的實施合理膳食行動任務中,明確了減鹽、減油、減糖的實施措施及目標,重點鼓勵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集體食堂、家庭在內的全社會參與。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陳君石
解讀內容:消費者要科學認識鹽、油、糖,是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適量攝入利于健康,但過量攝入可增加慢性病發病風險。食品工業和餐飲業應加快營養轉型升級,解決“三減”可能帶來的產品風味變化、保質期縮短等問題,創新研發新食品。此外,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營養問題不盡相同,營養科普教育應注意針對性和差異化。
熱詞三:“人造肉”
熱詞介紹:植物蛋白肉Beyond Meat公司于2019年5月在美國登陸納斯達克,其股價上漲近6倍。與此同時,國內外細胞培養肉的研發技術也在快速提升。隨著現代消費者對健康、環保、節能意識的提高,植物蛋白肉制品和細胞培養肉這種“未來食品”正快速走近我們的生活。
解讀專家: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 王守偉
解讀內容:“人造肉”的出現為有效減少畜牧業占地、水資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問題提供了良好途徑。目前,我國植物蛋白肉行業的發展勢頭已經形成,產品品類相對成熟,但現有的法規標準與產品的創新及行業發展不相適應。大豆血紅蛋白作為植物蛋白肉的關鍵化合物在美國已獲批可作為碎牛肉類似產品的色素添加劑,但在我國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論證。
熱詞四:辣條
熱詞介紹:2019年“3·15”晚會曝光的辣條生產黑工廠,讓整個行業背上了“垃圾食品”的罵名。2019年12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中,明確統一“辣條”類食品分類,嚴格食品生產衛生規范。
解讀專家: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譚斌
解讀內容:“辣條”的出現使水分含量更高、更有咀嚼感的面筋類食品被消費者所喜愛。此前的安全隱患與執行的標準混亂有很大關系。而《公告》的發布,明確了辣條的定義、生產許可的分類,使行業的發展從生產源頭走上了正軌。安全與健康是調味面制品未來發展的重點,這需要行業的持續創新。
熱詞五:益生菌
熱詞介紹:近年,我國益生菌產業蓬勃發展,但也存在益生菌概念使用不當、核心菌株模糊不清、功能性質難以科學界定等諸多問題。基于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匯集科技界與產業界專家智慧,于2019年5月23日發布了《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19年版)》,該《共識》對益生菌行業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 何國慶
解讀內容:不存在一種“萬能”的益生菌菌株可適用于每個人和所有體質的情況。消費者在購買益生菌類的保健食品時可通過閱讀產品標簽或說明書了解其功能,選購適合自己的產品。
熱詞六:自加熱食品
熱詞介紹:2019年9月,央視曝光自熱火鍋發熱包存在安全隱患,自熱食品被列入動車“黑名單”,引發消費者對自熱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
解讀專家: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 路福平
解讀內容:在我國目前的自加熱技術下,自加熱食品采用的化學自發熱包,軍用多為鎂/鐵型,民用多為鋁水型。不論哪種發熱包,其在發熱時均會產生微量氫氣。如果個人食用或少量人聚集食用時,即使在密閉環境中,發熱包發熱所產生的氫氣量也遠遠達不到可引起爆炸的極限。正常情況下,對正規產品按照正規操作規程食用,不會發生破裂等風險和安全性問題。如果在密閉環境下,眾人同時食用大量自加熱食品,或者自加熱食品包裝盒上面的通氣孔被堵塞時,就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需要給予充分關注。
熱詞七:特醫食品
熱詞介紹: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一些特殊癥狀病人的營養攝入問題。然而,2019年5月,一則“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潛入醫院商店”的消息引發關注。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任發政
解讀內容:在這一則消息中,固體飲料等普通食品未取得特醫食品注冊資質,卻宣稱且冒充特醫食品、暗示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屬于虛假宣傳。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特醫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適用于任何人,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不同。應加強特醫食品科普宣傳,讓消費者了解其特殊性,并遵醫囑食用。
熱詞八:網紅食品
熱詞介紹:伴隨網紅食品成為消費新時尚,頻發的問題也引發廣泛關注。例如:某網紅法國核桃油品牌檢出“塑化劑”、福建省消委會抽檢多款網紅奶茶樣品未能檢出蛋白質含量等。
解讀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馬冠生
解讀內容:目前,網紅食品由于其特殊的售賣渠道,造成監管部門存在執法難點。因此,應完善監管機制,明確網售食品等非傳統食品經營行為的各方責任和監管方式。加強定期抽檢和隨機檢查,督促網絡平臺和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對網絡銷售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重拳出擊,嚴格查處“刷單”“假評論”等行為,以“最嚴格的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
熱詞九:食育
熱詞介紹:2019年3月兩會期間,多位委員、代表提出“食育”相關提案,引發高度關注。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孫寶國
解讀內容:食育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其中立法是根本。食育是傳授食品科學知識,傳播飲食文化,使公眾養成健康飲食觀念和行為的教育。應面向各年齡段開展食育,以興趣為導向,重點面向處于行為和習慣養成重要時期的兒童、青少年。通過啟蒙一個孩子來輻射帶動整個家庭和社會,逐步推進針對成年人、老年人的食育。
熱詞十:食品真實性
熱詞介紹: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2019年食品安全領域十大典型案例顯示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變化,即傳統食品污染造成的危害事件比例減少,而食品造假(欺詐、非法添加)事件的比例有所增加,食品真實性問題需引起關注。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 吳永寧
解讀內容:食品真實性有效檢測手段急需發展,技術問題有待突破。目前,食品真實性,如種類、加工工藝、年份聲稱、產地聲稱、新鮮度、摻兌物檢測等,大多數方法還都沒有形成標準。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監管法律法規的頂層設計,加快食品真實性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加強食品真實性科普宣傳。 文/本報記者 張艷艷
![]() | ![]() |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