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人民日報社人民網以“我眼中的健康中國”為題,邀請大健康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暢談發展、建言獻策,積極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健康經濟及社會變革”項目中心主任盧春玲接受人民網專訪,向記者闡述了她眼中的健康中國。
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健康經濟及社會變革”項目中心主任盧春玲
人民網記者: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原則之一就是健康優先,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立足國情,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在戰略上,《綱要》強調落實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對此,您是如何看待與評價的?
盧春玲主任:我感到這份綱要體現的一個中心思想是,健康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工程,其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從衛生服務,到養生健身,從生活方式到環境治理、從食品藥品的監管到科技創新等等,涉及到衛生、教育、食品、環境、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法律、信息等諸多部門。其提出的目標非常宏大,如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等等。大家知道,從今年開始,世界從千年發展目標時代邁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年代。時間段為15年,到2030年為止。聯合國發布了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旨在以綜合方式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的發展問題,其中健康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核心部分,各國政府紛紛提出今后15年在健康方面可持續發展的規劃。作為指導今后15年中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份綱領性文件,我相信,隨著這份綱要的提出,會有一系列政策法規方案出臺,各種創新實踐會非常令人期待。這份綱要如果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中國的健康事業將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大發展。
人民網記者:中國的醫改致力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您看來,這一問題是“中國特色”還是“國際共性”?
盧春玲主任:這應該是我們這個國際大家庭的共性問題。看看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各個成員,無論是發達的OECD國家,還是經濟發展比較快的金磚國家,還是世界上最窮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兄弟國家,都面臨著這兩個問題。
以美國來看,醫療是美國社會很糾結的話題。他們是世界上人均衛生支出最多的國家,但人均壽命在OECD國家是最低的。衛生體制存在著各種問題,百姓仍有很多不滿意,比如醫療費用過高等。一個研究顯示,在美國,破產家庭中50%是因為支付醫療費用。北歐國家社會福利做的比較好,但也存在醫療的供需矛盾, 看病需要等待時間較長,民眾也會抱怨看病難。所以,無論貧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說已經徹底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
我覺得,看病難、看病貴對世界各國都會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隨著各種措施和努力,有些國家會解決的比較好,這個問題會不斷得到改善,但只要疾病存在,只要衛生服務仍然是一種商品,供求關系的矛盾就會存在,這個問題就很難徹底、一勞永逸地解決消滅。
人民網記者:在推行醫改方面,您認為中國面臨怎樣特殊的國情,哪些措施是可以體現出“中國特色”的?
盧春玲主任:從國際經驗看,醫改能否成功,關鍵是政府政治意愿有多強,執行力有多迅速有效。就這方面來看,我們的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我們現行的政治體制。中國的政治體制可以保證我們的政策執行的長期性、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它可以迅速有力地在宏觀上進行多部門通力合作,動員全國上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集中社會各種資源辦大事、辦好事。這是我們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長處,也是我一直對中國醫改成果比較樂觀的原因。因為,歷史的經驗已經體現了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中國過去幾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國現有的政治體制的保障下取得的。
從全球視角看各個國家的醫改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政策的產生和實施,在一些國家,由于政治體制問題,要經歷很多周折。例如,美國關于老年人提供健保計劃,想法產生于1930年大蕭條之后,從1945年杜魯門總統正式提出,經過肯尼迪總統的努力,再到約翰遜總統1965年批準生效,歷時20年。這樣的效率,受害者是老年人和他們的家庭。
而且有些方案,即使通過了、執行了,也可能因為黨派的更迭而短命。比如說,奧巴馬醫改迄今為止已經六年,無論在理念、設計和技術等方面,都充滿爭議。美國大選后,醫改是否能夠繼續,也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如果被廢除,而沒有更好方案替代,那不僅是這個項目的失敗,也是這個政治體制在促進全民健康方面的失敗。
從中國新一輪的醫改來看,自2009年開始,短期內達到醫療保險人均覆蓋90%以上,這就是一個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巨大成就,也充分顯示了中國雄厚的政治體制方面的優勢。當然,不可否認,在前進的路途中,還有許多問題不斷涌現,中國的醫改如同中國的發展一樣,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一個巨大的社會工程,它的成功不僅取決于政府方面強烈的意愿和投資,更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人民網記者:新醫改推行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藥品加成,促進分級診療,實現基本醫保全覆蓋,進而推行大病醫保,放開醫生多點執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等,您認為這其中有哪些亮點?
盧春玲主任:應該說這些都是亮點,比如大病醫保,要實現健康中國的綱要規劃中提出的健康公平目標,一個重要的條件是,降低由疾病導致的災難性支出。研究顯示,大病醫保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從相關研究來看,中國家庭災難性支出的比列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是有上升的趨勢,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對大病醫保的效果進行追蹤研究,看它是否對降低中國家庭災難性支出的比例有顯著作用。
另一個方面, 一個好的政策產生以后,并不能自動保證得到有效的執行,需要強有力監管和科學評估,需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提出修改對策,并及時評估對策的作用。比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在落實的過程中,具體問題是怎么參與,參與到那些領域,參與到什么程度,等等,這些都不是靠發一兩個文件就可以解決的,政府監管角色應該制度化、長期化。我感到高興的是,中國的反腐敗不斷深入,會為這些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比較良好的行政環境。
而且,這些措施的出臺,還需要配套措施。例如,取消藥品加成,可以降低醫療費用,緩解看病貴的問題,但同時,公立醫院如果仍然必須靠自己養活自己,那這塊利潤從何處補上?我看到的一些研究數據,在一些醫院,醫藥雖然分開了,藥價下來了,但體檢費用卻上升了。政府是否應繼續在醫務人員待遇上加大投入呢?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積極推動公立醫院管理和運行體制改革,促其減少浪費,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人民網記者:目前國內健康服務供給總體不足,人們需求卻不斷增長。您認為,在衛生服務可及性(可獲得性與公平性)方面,國外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
盧春玲主任:從國際經驗來看,我想,首先是社會對衛生服務的屬性達成共識。這個目標明確了,相關的決策就有了基礎。回顧西方國家現代衛生制度發展歷史,對衛生服務的屬性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不斷爭論的過程。隨著大量的科學研究,一個共識是:衛生服務的內容決定了它是一種“社會商品”,屬于社會管理的范疇,而不能完全由市場來決定。政府在為社會,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公共商品”上的主導作用不可替代。中國醫改的方向應該牢牢把握住這個基本思路。
既然衛生服務是一種社會商品,那么政府在衛生體系的主要角色就應該體現出來。從國際經驗來看,要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衛生體系,衛生支出應最少占政府總支出的15%。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中國在過去幾年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0%左右,人均政府衛生支出在2014年是234美元,低于同地區國家的平均值。這種投入規模與綱要提出要實現的目標是不相稱的。
政府的意愿和加大對衛生投入是醫改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把衛生服務、健康生活方式的觀念等送到千家萬戶,需要建立以預防為主的衛生服務體系。在這一點,我們歷史上有不少好的經驗,例如,赤腳醫生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條件下就是一個行之有效傳遞途徑。這個經驗現在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貧困國家已經是遍地開花, 而且內容更加豐富。例如,印度在訓練貧困鄉村地區青年成為社區衛生工作人員時,將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納入教程。盧旺達的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在走家串戶時,同時宣傳健康飲食,并在鄉鎮衛生所設立示范廚房和菜園,等等。通過在貧困地區大力推廣社區工作者,我們可以將教育、衛生和就業綜合起來,將醫療衛生服務納入社區管理,成為貧困地區基層建設的切入點,并可以緩解當地的青年就業。從衛生服務傳遞路徑上來說,這種方法改變了傳統的“人找服務(病人找醫生)”的方式,而形成“服務到人”的新的管理理念,以保證貧困弱勢群體獲得應有的服務。 (王宇鵬)
世界各國心理學研究總結:聰明人有七個表現 聰明人不僅體現在智商高和反應速度快等方面,不少科學的研究、調查發現,高智商的人還有以下一些特點。 【詳細】
一條熱毛巾能頂半個老中醫 用熱毛巾熱敷,我們在生活中偶爾都會用到。最常見的方法是用熱毛巾熱敷雙眼,可以消去眼睛浮腫等問題。但你知道嗎?一條小小的熱毛巾,不僅可以幫你緩解疲勞,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治病功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