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錄制現場
2016年9月4日晚間,央視播出了新一期《對話》,主題是《尋找中藥走出去的“硬實力”》。“商業人物”參加了《對話》的錄制,并在錄制前后專訪了中國中藥協會阿膠專業委員會首任輪值主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
傳承與傳統
四十多年前,1974年10月,16歲的農民秦玉峰(他喜歡以虛歲稱為17歲)招工到東阿阿膠廠做臨時工。那是一家創辦于1952年的工廠,是國內第一家國營阿膠廠。此前的兩千多年,東阿的阿膠始終維持著家庭作坊式手工生產,并一直秉承傳男不傳女的工藝傳承模式。
秦玉峰的師父是一位名叫劉緒香的老藥師,他是同興堂的第七代傳人。機緣的巧合,秦玉峰很自然地成為了那家創立于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的東阿阿膠制售坊的第八代傳人,也成為了有完整傳承記載的第八代阿膠制作傳人。
他跟從師父學習泡皮、切皮、化皮、熬汁、濃縮、凝膠、切膠、晾膠、擦膠全套制膠技法。一套技法下來,少則四五個月,多則一年。秦玉峰那時年少,個頭兒又小,鍘不動干驢皮,就先從洗皮和泡皮學起。他跟師父一起把收購回來的驢皮浸泡到泡皮池中,待到驢皮浸軟之后放進簡易洗皮機中攪拌洗凈,然后手工將驢皮上的驢毛刮凈,再小心翼翼地將其晾干。師父會帶領他們將驢皮用鍘刀鍘成10到12公分的一個個小方塊,收藏起來,等待冬天到來。
冬天到來之后,煉膠的故事就開始了。驢皮方塊進了大鐵鍋里,煮完之后,秦玉峰他們要去搓皮。驢皮搓干凈了,就進入了化皮程序。一塊塊驢皮被溶化成了汁,膠汁經過沉靜、過濾再倒入小鍋提煉,掌握獨門秘笈和火候的師父這時候顯得尤為神秘,這個過程決定阿膠質量。接下來就是出膠、凝膠、切膠。所有阿膠都要切成一小兩重,16塊阿膠正好一斤。接下來是晾膠,然后裝箱、返箱、再晾膠。一箱箱的膠塊很重,秦玉峰那時候搬都搬不動。
“當時的條件極其艱苦,大鐵鍋都是敞口的,煙霧彌漫,說是伸手不見五指。煤和鍋離的很近,塵土飛揚。因為有蒸汽,冬天特別冷。我們就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他很珍惜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這是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他說。
年復一年地學習,年復一年地練習,年復一年地變換著角色。秦玉峰漸漸地從舞臺角落里的龍套,變成了重要角色。他從臨時工變成學徒,從學徒變成班長,后來又變成科長、廠長助理、副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
終于在進入工廠32年之后的2006年,秦玉峰成為東阿阿膠總經理(總裁)。他開始站在舞臺的最中央。在接下來的十年當中,東阿阿膠成為唯一連續三屆榮獲國家質量金獎、唯一榮獲山東省省長質量獎(組織及個人獎)以及全國質量獎和中國杰出質量人的企業,還連續6次榮獲中國行業標志性品牌。
文化與科學
東阿縣是中國的阿膠之鄉,而阿膠則是最重要的中藥品類之一。從掌舵“東阿阿膠”那天起,秦玉峰就感到自己負荷的重擔。他時常引用曾參的那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中藥正在走出國門,盡管走得艱難曲折。秦玉峰覺得,這是空前的歷史機遇。他們這一代中醫藥人,倘若錯失了歷史機遇,中藥走出去、國際化的時間成本會更高。他不愿將這歷史的負擔交給下一代人。他想自己扛起來。
在《對話》現場,主持人陳偉鴻曾問他:“2013年8月20日,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發出了一個警告說,白鳳丸、發寶、牛黃解毒片,部分未經許可的中藥當中含有過量的鉛、汞等超標的元素,怎么樣才能夠讓更多的這些病人相信中藥從成分上,它就是值得你信任的?”
秦玉峰說:“實際上中醫藥的源頭都在種植業、養殖業上,天然的成分更多一些。在十幾年前有我們也碰到重金屬超標的現象,有一次出口到日本、韓國的產品退回來了,查來查去,發現就是原料的問題——我們阿膠上要印字,那個紅印用的朱砂。朱砂是一種重金屬,汞含量因此就超標。我們要走出去,要和國際接軌,就選用可食用的紅色物質替代。現在我們出口韓國、日本時根本不存在這種困惑,其中出口日本的產品阿膠,842種檢測,包括重金屬、農殘都是零檢出。我們在十幾年前把這道難題給解決了。”
對于秦玉峰來說,中藥不單單是個產業,而是一種文化。他一直覺得,中醫藥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條血脈。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他糾纏在“文化營銷”、“營銷文化”和“文化體驗”的邏輯里不能自拔。他對此著迷,又有清醒的認知。
秦玉峰在《大眾日報》有個專欄,叫“第一等事”。專欄名稱來自王陽明幼年時振聾發聵之問:“何為第一等事?”他在最近的一篇專欄文章中說:
很多人認為,“文化營銷”是一種手段,文化是工具,營銷是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東阿阿膠的經營業績。這種觀點大多來自分析師和財經媒體。但我始終認為,盡管“東阿阿膠”過去十幾年來一直在推進“文化營銷”,但“文化營銷”歸根結底不是為了營銷,而是為了文化,是為了提升中醫藥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自我認同,喚醒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過去十多年里,“東阿阿膠”在“文化營銷”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模式和載體,通過場景再現、講述中國故事等模式,努力喚醒民眾對中醫藥文明的記憶。我們在《甄嬛傳》和《女醫明妃傳》中的的植入,已經使“東阿阿膠”深入人心。
在秦玉峰看來,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是也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局部之一,更是經過了數千年時間檢驗的科學。
“中醫藥是經驗科學的產物,也是經驗科學的實證。經驗科學偏重于經驗事實的描述和明確具體的實用性,研究的方法以歸納法為主。早期的科學,尤其是化學,大都屬于經驗科學。中醫藥的科學性是通過大量的病例形成的,代代相傳,形成了科學體系和理論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功效和現象是今天的理論科學所無法解釋的,需要我們用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去探索、去解釋。”
量化之旅
復方阿膠漿是量化和數字化的產物,而中藥國際化最大的桎梏是“量化”。
在秦玉峰看來,“量化”是現代科學的基礎之一。如果不能量化,中藥的學科性將會受到質疑,“走出去”的路徑就會變得狹窄。
具體到中藥到底能不能量化的問題,他的觀點是:
第一,中藥行業只有量化了,才能產生真正的世界級企業。“量化”是一個專業詞匯,指的是目標或任務具體明確,可以清晰度量,根據不同情況,表現為數量多少,具體的統計數字,范圍衡量,時間長度等等。
第二,量化與傳統并不沖突。“東阿阿膠”煉制技藝的傳承走的是傳統傳承路線,我們在堅持傳統、堅持古法的同時,把那些傳統技法、經驗,用現代設備、科學語言承接,將煉膠設備、溫度、水分含量等傳統經驗轉化為現代語言。在煉膠過程中,我們用經驗豐富的煉膠師與精細化的微機自控系統相結合,使每一批次的阿膠質量更加穩定。但是晾膠、擦膠工序,我們還是堅持了數千年以來的手工制作方法。
第三,量化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擁有科學的態度。量化的目標是科學,是為了呈現科學性,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中醫藥的量化之路,要走很長時間。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匹配之路,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走完。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這是兩種科學邏輯、兩種文化基因、兩種話語體系的碰撞、磨合與交融,需要用科學的精神和態度才能完成。
第四,中醫藥量化之后不會影響藥效。中醫藥量化之后只能使市場更加規范,生產更加規范,用藥更加規范,醫生用藥也更加標準化,最終使臨床療效更加突出。
秦玉峰說,“東阿阿膠”的顆粒劑、口服液、小分子阿膠這三類產品,在服用方法上都比較方便,小分子阿膠生物利用度更高,吸收更好,已經獲得了美國、韓國的發明專利授權。這正是量化帶來的好處。
“藥效的最終呈現有多種因素,除了藥物本身之外,還包括醫生的治療方案、患者的身體素質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藥物只是治療環節的一個部分。”
“中醫藥量化,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但本質上只是我們追求‘健康中國’的一個路標。我們要走得更遠。這是比量化更重要的事。”秦玉峰說。
(注:此文屬于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冬天對這些人來說是個坎!有幾點必須要注意 很多人都聽過,老人過冬是個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別是高齡老人。老人要是能扛過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過一年。不管是研究數據,還是專家分析,事實也的確如此。 【詳細】
溫潤益腎過“小雪” 3款食療方推薦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南方地區北部也開始進入冬季。小雪節氣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廣州市中醫醫院雜病門診主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我們要重視調養自己的情緒,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亦可配合藥膳進行調養。 【詳細】